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历年真题
>
2015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5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10
7
/10
8
/10
9
/10
10
/10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15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共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霎(shà)时躯壳(qiào)哂(shěn)笑锋芒毕露(lòu)⋅⋅⋅⋅B.慰藉(jí)告罄(qìnɡ)炽(chì)痛气冲斗(dǒu)牛⋅⋅⋅⋅C.把(bǎ)玩遒劲(jìn)(jī)稽首锲(qiè)而不舍⋅⋅⋅⋅D.窥伺(sì)掺和(huo)庇(bì)护浑身解(xiè)数⋅⋅⋅⋅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攫取殒落相形见绌翻来覆去B.隐秘凛冽鸦雀无声人情练达C.恣雎销蚀张皇失措一返既往D.烦躁藻饰眼花瞭乱粗制滥造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积极申请加入?还是断然拒绝加入?或者只是站在一边远远观望?需要许多国家做出理性的选择B.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这体现了总理对各级政府的谆谆告诫,至简,至真,至诚,至善。C.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旧时称卢沟河,亦作芦沟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D.“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心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享权都奉献给你。”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15年世界会怎么样.”德国柏林学者夫罗里扬的这句话,折射出当今世界越来越认同的一个事实:中国好,世界也会好⋅B.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何况恬淡、平和、幸⋅福的人生也离不开成熟C.4月13日,某地客车侧翻,导致3人死亡,5人重伤.在扣人心弦地等待中,经过两个⋅多小时地紧急抢救,受伤最重的小女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D.近些年来,作为加害国的日本,总有一些人不顾事实,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品头论足,尤其是以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势力⋅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试卷第1页,总10页 A.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形势,中国海监局加大了海上巡逻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B.据银监会分析,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股市一路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C.据测算,亚太区域未来十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49万亿元人民币,仅“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铁路线路规划就在1万公里左右,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D.近日,我国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到6级,山东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本书编撰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B.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篇小说《边城》等C.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可直接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D.古代表示任用提拔的说法有举、拜、陟,如“陟罚臧否”中的“陟”就是提拔的意思;表示降职的有迁、黜、贬、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的意思7.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对名著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A.《三国演义》中刘备派诸葛亮过江东连吴抗曹,诸葛亮吟诵《铜雀台赋》智激周瑜,打消了周瑜投降曹操的念头,并舌战群儒完成了连吴抗曹的任务B.《五猖会》描述了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也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C.《名人传》中的三位主人公为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但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例如米开朗琪罗就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被开除了教籍D.简•爱富有激情和反抗精神,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大胆冲破世俗的观念与自己的东家罗切斯特结婚.婚后由于罗切斯特疯妻子的出现,她毅然离开了心爱的人远走他乡8.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严厉整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果你要劝阻一名踩在红军女战士雕塑上拍照的游客,下面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A.快下来!真没素质!B.快下来!请尊重我们的老一辈革命者!C.您好!红军战士需要我们尊重,请不要踩在上面拍照。D.喂!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太不文明了吧!9.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③所以有《说文》《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④若在他国,引申之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试卷第2页,总10页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他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A.①②⑤⑥④③B.⑥④①②⑤③C.①②⑤③④⑥D.⑥②⑤④①③二、(共6分,每小题0分))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试卷第3页,总10页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3)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三、(共14分))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①②【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③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试卷第4页,总10页 ④⑤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选自《左传》,有删改)【注】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凭借)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救济)D.罗与卢戎两军之(进攻,夹击)(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其乡人曰/谓其御曰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②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5)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四、(共23分))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试卷第5页,总10页 (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进行简要赏析。13.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3)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千百年。(赵翼《论诗》)(4)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5)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6)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8)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9)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挫折或不幸,但是我们应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像梅花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词句作答)(10)月亮清冷的光辉,一直在文人的笔尖流淌,常常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请写出借月抒怀的一句完整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共17分))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试卷第6页,总10页 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②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六、(50分))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屠格涅夫说:“人生之最美,当是一边走,一边拣拾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你的人生,都将芬芳美丽。”走得太快了,四野的花朵,就一朵一朵地消失了;遍地的草叶,就一片一片地黯淡下去。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轻嗅草长的幽香;慢慢走,静听花开的声音……请以“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试卷第7页,总1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15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共18分,每小题2分)1.D2.B3.B4.A5.C6.B7.B8.C9.B二、(共6分,每小题0分)10.ADC三、(共14分)11.CAD(4)①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上报。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5)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四、(共23分)12.(1)对劳动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怨恨。(2)①“聚”,群山从四面八方聚集;“怒”,气势强盛、猛烈、发怒;②这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外有黄河守卫,内有群山环绕,地势险要的特点。13.(1)学而不思则罔(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江山代有才人出(4)老骥伏枥(5)决眦入归鸟(6)沉舟侧畔千帆过(7)只恐双溪舴艋舟(8)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试卷第8页,总10页 (10)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五、(共17分)14.(1)文章中涉及枣树的事情有3处,第②③⑤段,第②段写“人们对着枣树,望枣兴叹”,第③段写“小后生扔石子打枣”,第⑤段,写我们攀崖摘枣,最后悻悻离开.要概括出人们有关枣树的几件事,文章没有现成的语言,需要加以提炼、概括.(2)①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细读划线句子,可以看出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枣儿结得满树都是,“像一片彩色瀑布”,写出了枣儿的色彩斑斓,数量众多,从而突出了枣树的健壮蓬勃的特点.②要结合语境理解加点的词语,加点的词是“颤栗”,这里指收到震撼的意思,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这一句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写的,前面写我们因贪慕枣儿,想去摘,而没能实现,这里用“颤栗”这个词表现了自己的深刻反省.(3)第②段在文章中间,写的是人们见到枣子的不同表现,在结构上,为下文“后生打枣”、“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在内容上,也突出了枣树的健壮蓬勃,枣儿的美好和诱人.(4)答主观感悟与启示类的题目,需要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文章写枣,从几个角度,表达了枣树多个方面的特性和品质,答题可以选取其中的一到二个角度进行.如①从枣树的角度,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人生的最美境界;②从人的角度,面对美好的事物,要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诱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答案:(1)文章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事件有三个: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2)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3分.意思对即可.)②颤栗本义是战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3分.意思对即可.)(3)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4分.意思对即可.)(4)①从枣树的角度,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人生的最美境界;②从人的角度,面对美好的事物,要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诱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出其它启示,只要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六、(50分)15.【例文】时间去哪儿了水中的鱼游动着,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剩下的应是对时光流走的不知所措罢,一世繁华,实是浮华,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也想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何想不起来了.音乐的旋律,是如此的令人心酸,剪一段烛光,照亮昔日过往,浮云遮眼,看不清的容貌,理不清的思绪,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何寻不到了…站到十字街头,忘记了曾经的那个街角,那个转角,那株白杨,为何都寻不到了,只剩下空寂的一人,徘徊彷徨零落在空气中.探索在曾经的上学路上,不见两旁的野向日葵,树儿怎么苍老了,不禁试问:时间都试卷第9页,总10页 去哪儿了?少了的人儿,都在哪儿,可会回来?望不见的太阳,掩不住的苍老,乌云后的彩虹有多美?青涩的黑发飘舞着心酸,流露的忧愁.电视机前的父母怎么有了皱纹,无所不能的父亲为何瘦弱了,传来的笑声怎么如此让人难过,又过了一年,他们又老了一岁,我又大了一岁,终是明白了,他们在用青春换我们的长大…零落的香水百合还在期盼着什么,等时间给它一个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草叶上的露珠滚动着,殊不知不久后的死亡,仍在快乐的嬉戏着,这,也许就是我一直寻找的.为什么要在乎昔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应该像露珠一样,不要在乎下一秒的事,也不用关照前一秒的事,应该学会享受这一秒的快乐.这一秒的太阳如此耀眼,叶子如此熠熠生辉,街角如此欢乐的笑声,开的正美得香水百合,何必在乎昔日的时间呢?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不再追寻…试卷第10页,总10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12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3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5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6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7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1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2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3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历年真题
发布时间:2023-10-09 23:25:02
页数:10
价格:¥17
大小:800.80 KB
文章作者: 真水无香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