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A.云南部分地区被纳入行政体系B.西南经济得到开发C.地方行政制度体系渐趋于完善D.官僚管理秩序混乱2.明朝中枢政治制度出现了显著变化,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废除宰相制B.出现宦官专权C.设立内阁制D.实行三司分权3.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加速诗句中历史变化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6.1970年4月,美国宣布在国外子公司和国外公司同中国的贸易中,允许装有美国制造的非战略物资部件输往中国。6月,众议院第一次在援外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A.主动释放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C.彻底改变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D.正式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与非洲国家之间也发展了极为密切的联系。这说明中国(   )A.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追求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C.积极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D.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8.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9.下表是明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据此推知明代的监察官员荐举吏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三品以上京官荐举,吏部勘核,合格授官选补进士、举人、监生初入仕途及被选补改授由庶吉士(进士通过朝考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按成绩优劣授职考选面向社会招考,有临时和定期两种,考选后择优授职A.选拔方式多样,但都必须经过考试环节B.来源多元,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急剧加速C.选拔方式多样,凸显学而优则仕的理念D.来源多元,依托权贵腐败习气非常明显10.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合理的举措。”该学者认为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帝国大量设立节度使是制度革新的失误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1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12.如表为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状况,这表明当时(   )  课程名称周课时数比例(%)通识教育修身821.32图画7音乐6体操8专业教育教育学2450.74国文12历史6地理6算数13格致8家政学教育家事827.94裁缝15手艺15合计136100.00A.传统理念与近代教育相结合B.教育改革旨在促进女性的个性发展C.男尊女卑观念发生根本改变D.教育成为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13.赫尔德是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倡导关注德国民歌,认为民歌之于德语,德语之于德国民族文学,德国民族文学之于德国民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日耳曼人,而不是黑森人或图林根人或达姆斯塔特人”。材料表明A.德国民歌是德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赫尔德发掘了德国民歌的文学价值C.民歌运动有利于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D.赫尔德使德国民歌重新焕发了生机14.公元前6世纪初以后,雅典多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相继立法和改革,使其成为古希腊众多城邦中真正实行民主制的国家。由此可知,这些立法和改革旨在A.废除了债务奴隶制B.制定了陶片放逐法C.调和公民内部矛盾D.扩大公民参政范围15.《宋论》中说:“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这表明A.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B.天子与宰相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D.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17.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 )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18.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准 确,逻辑严谨。) ★秘密·启用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材料“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地区挖出长官封泥,可见云南地区已经纳入汉代的行政管理体系,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因“地方行政制度体系渐趋于完善”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汉代“云南部分地区被纳入行政体系”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益州地区的官封印泥,无法得出整个官僚管理秩序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因此三司分权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与材料无关,D符合题意;ABC均属于明朝中枢机构变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对抗,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典型标志,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D【详解】王谢是东晋时期的世家大族,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世家大族走向衰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科举制的确立,选官不再看重家世出身,故选D;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在选官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强调血缘和家世,与题意不符,排除ABC。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服务皇帝、维护皇权的中央机构,创立于秦朝时期,D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商朝中央没有建立丞相为首的三公制度,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也未建立图示的中央机构,C项错误。6.A【详解】1970年美国对中国的一些决定对于中国有一定的好处,在当时中美关系背景下,美国的这些政策变化表明其主动释放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A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尚未推行新型区域,排除B项;当时美国并未彻底改变鼓励中国的政策,排除C项;1972年联合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更趋 紧密,与非洲国家之间也发展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可知,中国积极发展与拉丁美洲和非洲(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说明中国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A项正确;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追求主导地位,排除B项;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拉丁美洲与非洲国家并非中国周边国家,不能得出中国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9.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荐举、选补、改授及考选”可知,当时选拔方式多样,凸显学而优则仕的理念,C项正确;荐举环节不需要考试,排除A项;明朝时期的社会阶层流动并不显著,排除B项;依托权贵腐败习气非常明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由材料“而采取的相当合理的举措”可知,该学者认为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故选D。唐帝国的统治危机各种社会矛盾累积的结果,安史之乱只是将这种统治危机集中宣泄出来,故A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说法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藩镇涌现的后果,排除C。11.B【详解】通过对比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选官时考试的内容,从英国侧重数学等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B项正确;海洋文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C项错误;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图片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末新政时,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兼顾了古今中外多个学科,反映出传统理念与近代教育相结合,A项正确;据所学,清末改革教育的宗旨并非促进女性的个性发展,排除B项;男尊女卑观念发生根本改变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教育成为实现男女平等重要途径与女子师范学堂的家政学教育占有一定比例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倡导关注德国民歌。他认为德国民歌会使人关注德语、德国民族文学、德国民族,这种关注的转移,必然把人看作日耳曼人。由此可知,赫尔德认为民歌运动有利于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德国民歌是德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德国民歌对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未体现“赫尔德发掘了德国民歌的文学价值”,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赫尔德使德国民歌重新焕发了生机,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六世纪初以后的雅典, 先后经历过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几位政治家的改革,他们的立法和改革旨在调和公民集体内部诸派之间的矛盾,强化其内在凝聚力,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因此正确答案选择C;ABD三个选项分别为三位政治家各自的改革内容而不是目的,可排除。15.C【详解】材料说明不管对官员还是皇帝本人均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说明的是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故C选项正确;当时皇权至高无上,故A选项错误;当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故B选项错误;“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说明谏官的地位低于宰相,故D选项错误。故选C。16.(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17.(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答出3点即可)(2)因素:20世纪的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言之成理即可)18.示例:问题: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解决: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形成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一官员选拔方式在19世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创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文章形式趋向单一和固定,逐渐脱离实用和忽视士人的自身道德,越来越禁锢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对近代新式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我认为对科举制不能简单地用保留或废除,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辩证地对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11:25:02 页数:9
价格:¥2 大小:147.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