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中考试卷(人教吉林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人教吉林版)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淘尽千年沧桑。为大力倡导读书活动,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学校开展以“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①“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置身五指山中,萦回小路缭绕着山岚轻雾,丝丝凉风裹挟着草木清香。登至山顶,极目俯瞰,白云________,群山浮动,流淌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________的森林,空蒙深邃,苍茫hào渺,气势磅礴。②山间水库,水平如镜;奇峰怪石,巍然屹立;异树名花,散落其间。山依偎着水,水________着山,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令人沉醉,孕育出________的和谐美丽。宁静的山寨像守望的阿婆慈善而又安详,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袅袅炊烟,淡淡孤寂。村口那红艳艳的木棉花舞蹈着唤醒了春天……③在五指山,可以赏漫山遍野的醉人绿色,看种类繁多的热带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哉!乐哉!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hào渺        俯瞰________2.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无边无际 绿水青山 弥漫 映照B.弥漫 绿水青山 映照 无边无际C.无边无际 映照 绿水青山 弥漫D.弥漫 无边无际 映照 绿水青山3.将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写在下面。(2分)4.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11 5.古诗文默写填空。(7分)(1)蒹葭萋萋,。(《蒹葭》)(2),胡不归?微君之故,?(《式微》)(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了诗人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接着诗人安慰友人不要忧虑,在朝在野,“”。(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景象的诗句是:,。二、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学校开展以“走进自然·锤炼意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甲)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7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1 6.请运用对应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的加点词语。(2分)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皆若空游无所依查词典法:①代词,这,这样;②连词,假如;③如同,像若:_____(填序号)(2)潭中鱼可百许头联想法:项羽之卒可十万可:____________7.通读文章,用原文补全下面的语段。(2分)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1)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2)动静相衬。如写鱼:“(    )”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8.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仿照例句,从文中再举一例。(3分)例:当作者听到水声悦耳“如鸣珮环”时,便用“心乐之”表达自己欣喜、愉悦的心情。(乙)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7分)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石青削②,不容寸肤③,三面皆郛④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选自《观第五泄记》,有删改)【注】①罅(xià):裂缝。②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③不容寸肤:指没有泥土。④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此处指像城墙环绕一样。⑤掣折:转折。9.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三处)(2分)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数步闻疾雷声,心悸。11 11.本文第一自然段采用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二)现代文阅读(25分)班级准备举办“阅读经典,浸润心灵”的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推荐的两篇文章,请你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0分)中国人的名、字与号寒 鲲①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同时,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古代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还往往要取一个或几个“号”。②“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乳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③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商代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命名,其他人以地支为名。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寿,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寿”等。到魏晋南北朝,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近世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例,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等。④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就称为“名字”11 。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敬称,在大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来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字取名”,古人称为“名与之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⑤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即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清代诗人朱彝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而明代画家唐寅号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⑥时至今日,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其实只是古代的“名”,现在社会已不大流行用“字”“号”。随着网络交流平台兴起,五花八门的“昵称”其实就是当今的“号”。12.本文属于________(事物 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3.文章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11 15.文章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3分)(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5分)多闻草木少识人曹文生①夜深人静,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多闻草木少识人。”这使我忽然想起故乡的人和事来。②这句话用在故乡的木匠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故乡的木匠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农忙时是农人,空闲时是木匠。他们是自由主义者,从没把木匠的名号看得很重,时刻以农人的身份来定位自己。在田野里,他们熟识草木的习性,熟悉树木的脉络,懂得泥土的本性,能从田间的杂草中读出庄稼的长势,预测一年的收成。寒冷的清晨,他们会围绕着村庄的河流行走,有时在一片树林中静静地站立,顺着树木表皮处的纹理,品读它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譬如槐树的沉重、榆树的质朴、桐树的狂放,这样更易于他们解剖树木。每到深冬农闲时,村中有些人就外出打工,远赴黄河之北的华北平原和潼关之西的陕西,用识别草木之心的慧眼,将当地空洞的房屋以家具的肉身填满,每一次弹墨线,每一次凿眼,每一次刨光,都是那么认真。③年关将近,他们踏着农历小年的鞭炮声回乡,静静地闻着家乡草木的气息,站在自家院落里,将家里无用的树桩搬来,用一把闪亮的斧头,劈开木头沉重的肉身,精心打理着供年关使用的柴火。劈柴其实不是力气活儿。父亲曾对我说:“劈柴,不识草木之心能累死人。”起先我不以为然,暗笑他故弄玄虚,不就是劈个柴吗?父亲淡淡一笑,指着一个纹理很乱的槐木树桩对我说:“你劈这个木桩试试看。”我拿起锋利的斧头,每一斧头下去,都用上十分的力气,虽然每一次都能在木桩的棱角处劈开一个小小的缺口,但是很难劈开这厚实的木头。父亲微笑着对我说:“看我的!”11 他先仔细地看了看这槐木的纹理,然后将木桩牢牢地踩在脚下,挥起斧头,稳稳落下,木桩应声而开。他说:“木匠必须能读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体和心灵。”④有人问,草木有肉体和心灵吗?⑤我忽视草木,甚至从来没有把草木当成生命体来看待,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当成死寂的静物。这些木匠整天在草木身上滚爬,用斧头、墨线、凿子和刨子来整理树木的肉身,将它们粗糙的肉身打磨成精致的木具,譬如工巧的木床、细雕的门窗。我在惊叹他们手艺精湛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沉默时的思考,每一个木匠都是哲人,都具有洞穿世事人情的能力,他们在观察草木的时候,也要考虑农家的风土人情。⑥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多从实用主义角度来做农具,那些做工精良的木具,根本进不得农家的院落。如今,审美的情趣超越实用主义,那些笨拙的木具时常被乡人排斥、耻笑。我在家乡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那些木匠不再固定从事木匠行业,他们学会了精细地雕花,学会了更为复杂的木工构造,但更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在院落中观看树木伸展的枝蔓,看它们在空中飞翔的姿态。我们这些小辈不屑思考草木,看到树木就像看到了陌生的路人,唯有在盛夏的浓荫下,才喜欢这一抹草木的颜色。对草木质朴的灵魂,我们是局外人。我们早已抛弃了慧眼识草木的深邃,我们的故乡也在世纪狂欢的喧嚣中,与草木的气息渐行渐远。(选自《文摘报》,有改动)16.看到“多闻草木少识人”这句话,作者想起哪些“故乡的人和事”?请简要概括。(4分)17.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4分)11 18.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③段中“木匠必须能读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体和心灵”这句话的理解。(3分)(三)名著阅读(6分)学校开展“阅读伴我成长”读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20.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唐诗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1)“千山鸟飞绝”中的“山”字属于造字法中的________。(1分)(2)《江雪》的体裁是(  )(2分)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3)阅读《经典常谈》,按要求填空。(3分)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________________造的。②________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所作。11 ③司马迁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纪传体通史《____________》。三、综合实践(1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10分)【材料一】 清明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包含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和亲近自然、愉悦身心两大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材料二】 2023年4月1日,宁夏固原2300多名中学师生徒步往返108里路赴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为安葬在这里的烈士扫墓、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70多年前,391名英烈迎着雨雪冰雹,顶着枪林弹雨,用刺刀挖脚坑,抓草踩坑往上冲,与敌人英勇战斗,最终长眠于任山河,展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70多年后的今天,2300余名师生爬坡过坎、翻山越岭,一路互相鼓励,一路用心体会,留下年轻的脚印和嘹亮的红色歌声。清明节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始于1995年,至今已坚持了28年。对于曾经参与过的学生来说,这场“征途”不仅是他们青春无法磨灭的记忆,更是成人后继续为他们提供不竭动力的重要经历。【材料三】每逢清明节总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人们无视防火禁火规定,在墓地焚烧冥钞,供奉香火;因祭扫人群相对集中,人流大,车流多,造成道路异常拥堵;居民在街道路口烧纸祭祀,使城市“烟火”缭绕,清明不再清明…(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概括清明节有哪些意义。(3分)11 (2)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逐渐形成了带有特定意义的传统习俗,下面与清明节无关的一项是(  )(2分)A.折柳戴柳     B.放风筝     C.挂艾蒿     D.踏青郊游(3)小吉以校学生会的名义写了一份倡议书,倡导校园师生在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其中两项倡议未写全,请你结合材料三中的现象对倡议内容进行补充。(5分)倡议书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这缅怀先烈、追思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弘扬优良传统,摒弃陋习旧俗,倡导文明祭扫,发出如下倡议:一、安全祭扫,严格遵守森林防火和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祭扫秩序,不违规用火,严防火灾事故发生。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缅怀先人,贵在心意,重在文明。让我们弘扬优良传统,践行文明祭扫,树立新风尚、开创新生活。校学生会2023年4月3日四、写作(50分)22.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作文(1):请以《从书本中抬起眼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你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再坚持一下,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当你爬山到中途想放弃时,再坚持坚持,就会看到“山巅的美丽”;当你的梦想遭遇挫折时,请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下去就可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你有过因“坚持”而取得成功的经历吗?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11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及学校名。11 14 14 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2-21 14:40: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02.00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