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初中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测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初中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1.(2分)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C.奖励耕战D.建立县制2.(2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3.(2分)唐朝时期,西域音乐盛行中原。下列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不属于西域乐的是(  )A.《天竺乐》B.《龟兹乐》C.《疏勒乐》D.《高昌乐》4.(2分)宋神宗时期,以“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为目标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戊戌变法C.庆历新政D.王安石变法5.(2分)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B.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C.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D.受顽固派抵制6.(2分)如图图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其中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7.(2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70周年。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9月3日放假一天,并将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的纪念日。以下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②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及苏联红军的支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④战争中孕育的不畏强暴、众志成城、奋斗到底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12/12 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9.(2分)2010~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这反映出我国(  )A.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人工智能创新飞速发展C.对外开放向深层次发展D.高等教育水平世界领先10.(2分)大学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学校,又是学术研究的场所。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以下哪些属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①巴黎大学②哈佛大学③牛津大学④博洛尼亚大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2分)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巨人与其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A.但丁--《神曲》B.达•芬奇--《蒙娜丽莎》C.拉斐尔--《圣母像》D.莎士比亚--《战争与和平》12.(2分)如示意图展现了英国革命的历程。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C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即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甲处最有可能的是(  )A.处死了查理一世B.克伦威尔的独裁C.詹姆士二世复辟D.君主立宪制确立13.(2分)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12/12 A.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B.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C.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D.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14.(2分)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积极探索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C.实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5.(2分)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  )A.美国要维护人民的自由B.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C.美国要维护世界和平D.美国要遏制苏联的发展二.辨析题(共4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2分)16.(2分)华佗因医术高明,发明麻沸散,被尊为“医圣”。错误:更正:17.(2分)王羲之的草书尤为后人称道,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错误:更正:18.(2分)《农政全书》是一部科技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错误:更正:19.(2分)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错误:更正: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32分)20.(10分)“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2/12 (1)(2分)200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2)(2分)材料中“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指的是什么?(3)(3分)请举出一个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4)(3分)请举出一个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事例,并说明理由。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土地文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材料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政策。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1)(2分)材料一中的“土地文献”指的是什么?此次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2)(2分)材料二涉及的是哪一事件?此次事件中消灭了哪一阶级?(3)(3分)材料三“在农村普遍推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该政策首先在哪一省份开始实行?(4)(3分)通过以上材料,谈谈国家为什么重视土地政策的调整?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12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摘自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特定阶段面临的问题、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请回答:(1)(3分)材料一中指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请问这一具体时间是从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的?(2)(3分)材料一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请问,“理论自信”指哪些理论?“道路自信”是指什么道路?“制度自信”是指什么制度?(3)(3分)材料二中“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被统称为什么?举出至少一例中国政府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共享”的具体举措。(4)(3分)综上。谈谈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12/12 中考历史模拟测试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1.【考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准确识记,特别是内容的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商鞅变法2.【考点】法家.【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B。【点评】掌握百家争鸣各派别的代表人物及主张。3.【考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敦煌莫高窟和音乐成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宫廷的十部乐的相关史实。《十部乐》是唐朝初期,在隋末《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宫廷宴乐。【解答】“唐太宗时的《十部乐》,分别是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昌十部,除清商是南朝以来的雅乐,燕乐是新作外,其余八部几乎全部来自西域或域外各民族的音乐,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不属于西域乐的是《天竺乐》。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唐朝宫廷的十部乐记的相关知识。4.【考点】王安石变法.【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宋神宗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宋神宗时期,以“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为目标的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时期,庆历新政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5.【考点】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评价【答案】B12/12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考点】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和对国民革命时期的认识。国民革命时期是在1924-1927年。【解答】从图示看国民革命时期是在1924-1927年,北伐战争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国民革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7.【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解答】题干直接设问考查对抗日战争认识正确的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携手抗战领导全民族抗战;不是③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及苏联红军的支援,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③的ACD三个选项。故选:B。【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确定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8.【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的相关史实。还需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解答】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①②③④⑤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的相关史实。9.【考点】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考生可根据材料“2010-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分析。12/12 【解答】根据材料“2010-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专利数量增长迅速,人工智能创新飞速发展,所以B正确;“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对经济建设的描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高等教育水平世界领先”,所以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0.【考点】大学的兴起.【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可用排除法解答。【解答】②哈佛大学是美国的著名高校,不符合题意,据此可排除ABD三个选项。故选:C。【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1.【考点】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物和作品,识记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解答】《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是有莎士比亚的戏剧,所以搭配不正确的选项是D.ABC选项搭配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物与相关作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识记有关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12.【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题干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和利益平衡,甲处的平衡可能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A项所述史实推翻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革命的发展,没达到平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史实表明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制的统治,体现了革命的挫折,没达到平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史实表明国王和议会在争夺最高权力上仍矛盾重重,没达到平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13.【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和“旅行者号”机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巨大生产力。12/12 【解答】由“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原棉消耗量、生铁产量、煤产量大幅度提升,创造了巨大生产力。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以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4.【考点】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准确识记。【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了,1921年,在列宁的带领下,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使苏俄的粮食产量增加,整个国家的经济也恢复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很好的巩固。BCD都与斯大林有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列宁制定新经济政策中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应重点复习。要把握该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重要意义。15.【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杜鲁门主义影响。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展开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解答】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正式阐述美国对苏联政策及整个对外方针。这是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展开的重要标志,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美国要遏制苏联的发展。故选:D。【点评】重点识记杜鲁门主义的背景、内容与影响。二.辨析题(共4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2分)16.【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被尊为“医圣”为依托,考查张仲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故答案为:被尊为“医圣”改为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17.【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王羲之和《兰亭序》【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王羲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王羲之的行书,不是草书尤为后人称道,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答案为:错误:草书;更正:行书。【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王羲之的成就。18.【考点】天工开物.【答案】判断:×;改正:《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12/1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解答】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题干表述错误。故答案为:判断:×;改正:《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19.【考点】明清的艺术成就.【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汤显祖的代表作的相关史实。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解答】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故题干表述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汤显祖的代表作的相关史实。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32分)20.【考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恐怖主义危害切入考查9•11事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注意全面认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做法.【解答】(1)200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2007-1945=62.(2)材料中“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这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3)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人类还面临着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机会.(4)请举出一个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事例,并说明理由,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以二战时期资本主义的美国同社会主义的苏联共同反法西斯为例,可以说明这一道理.理由: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威胁人类和平,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资本主义的美国同社会主义的苏联等国家,共同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终于打败了侵略好战的法西斯势力,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故答案为:(1)62周年.(2)第二次世界大战.(3)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人类还面临着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机会等等.(4)以二战时期资本主义的美国同社会主义的苏联共同反法西斯为例,可以说明这一道理.理由: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威胁人类和平,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资本主义的美国同社会主义的苏联等国家,共同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终于打败了侵略好战的法西斯势力,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西斯的侵略、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世界人民的联合,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21.【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12/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答案】(1)《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2)土地改革。地主阶级。(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省。(4)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能推动社会进步等。(符合题意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答】(1)根据材料一“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土地文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可知材料一中的“土地文献”指的是《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此次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2)根据材料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可知材料二涉及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3)根据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政策。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可知材料三“在农村普遍推行”的土地“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该政策首先在安徽省开始实行,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生产责任制。(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能推动社会进步等。(符合题意即可)故答案为:(1)《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2)土地改革。地主阶级。(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省。(4)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能推动社会进步等。(符合题意即可)【点评】掌握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影响。22.【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五位一体的相关知识点。【解答】(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2)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中,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开创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特定阶段面临的问题、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实施精准扶贫,打赢扶贫脱困攻坚战”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开放的发展理念。12/12 (4)本题是认识类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故答案为:(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理论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精准扶贫,打赢扶贫脱困攻坚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五位一体的相关史实。12/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14 18:40: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47.36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