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教案2(共6课)(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分析】本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中"5.2地球上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的第三项"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点"相对应。作为《身边的植物》单元的开篇课程,同时也是学生科学探索之旅的起点,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和自然界的热爱与兴趣。课程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首先,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植物种类及其特性,帮助他们开始探索身边的植物世界,并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植物的初步认识。其次,在探索环节,学生将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植物,这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植物的多样性,还能描述植物的一些显著特征。此外,通过观察校园的图片,学生将学习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植物的基本理解。在研讨环节,学生将根据植物的特点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植物种类,并引导他们认识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最后,在拓展环节,设计了种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种基本的种植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植物观察活动打下基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植物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书籍、家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他们的认知往往是基础和零散的。从能力角度来看,一年级学生尚未能够进行系统的科学观察,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识字量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种植活动是他们进行长期观察的初步尝试,记录时更适合采用绘图的方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是各种各样的,认识一些植物的外部特征。[科学思维]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一些植物。[探究实践]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态度责任]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激发了解植物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植物是各种各样的,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难点]种植一棵植物,坚持观察并记录。【材料准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季可种植的植物,常见植物图片,课件等。[小组]大麦、大蒜等种子,校园图片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周围的植物1.我们周围都有哪些植物?你知道有哪些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特点,并尝试描述,如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矮。[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提问,帮助学生从回忆中提炼出更多关于植物的信息,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的习惯。二、探索:我们知道的植物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认识到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3页的植物图片,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识哪些植物?”学生会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个别说不出名称的,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型盆栽或相关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更好地认识植物。2.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地方圈出植物,重点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找出植物。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设计意图]通过知道的植物——熟悉环境(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知道花时植物,草是植物,大树也是植物,植物具有多样性,初步形成植物的概念。10 三、研讨:1.提问:“我们圈出来了几种植物?”2.我们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吗?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圈出的植物”的数量。学生交流时只需要将图片中几种明显的植物圈出来即可,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出示更多的校园场景图,鼓励学生找一找校园中常见的植物并描述一些基本特征。对于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很难说出校园里常见的植物名称,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中进行指认,教师告诉学生名称。允许学生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如植物高矮、树叶颜色、花朵颜色等描述植物。[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以及观察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四、拓展:种植一棵植物1.教师利用图片介绍农民插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种植体验活动。用微视频呈现不同的种植方式。在了解了种植方法后,教师鼓励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将种植植物的步骤画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台呈现部分学生的绘图,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补充,进一步完善种植方法,为后续的种植活动做好准备。如:种植前需要先选种;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设计意图]通过种一种,画一画,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科学习惯。【教学后记】2.观察植物【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2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通过对第1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植物。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加深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植物有哪些特点,并帮助学生逐改步建立起不同植物有不同外部特征的认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人一样都在生长,同时聚焦植物有什么特点?探索版块,设计了两个任务,观察一株植物和观察更多的植物。在第一个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来观察一株植物,可以用眼看、手摸、鼻闻等科学方法来观察,并对植物外形特点进行口头描述。在第二个观察活动中,出示更多的植物,以蒙眼猜植物的游戏引导学生不用眼睛看,通过用手摸、用鼻子闻的方式来观察植物,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植物特征,学会比较植物的异同点。两个活动是递进的,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植物是种在土地里、不会移动、颜色大多是绿色的、有高有矮、会开花、会结果等。研讨版块,总结本节课所使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描述植物特点。通过询问学生自己家里种的植物怎么样了,让学生持续关注自己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拓展版块,让学生通过观察特殊植物一-仙人掌,发现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了解植物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更多植物的特点。【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本课以观察、描述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渗透科学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对植物特点进行描述。一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课堂上需要创设一些符合学情的情境或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渗透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学目标】10 [科学观念]知道植物具有很多特点,能识别植物之间的异同。[科学思维]通过对植物特点的比较、分析,能概括出植物的特点,尝试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探究实践]在观察植物外部形态过程中,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株植物的形态特点。[难点]学生能描述观察到的植物外形特点。【材料准备】[教师]绿萝(水培)、菊花(土培)、石竹、薄荷等常见植物盆栽。多媒体课件[小组]自己种的植物。【教学过程】一、聚焦:说一说植物与我的关系1.学生从校园情境图中发现植物和人一样在生长,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围绕高矮、颜色、生长环境、会不会移动等讨论。[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植物和人一样都会生长,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关注到植物的变化。二、探索:观察植物并描述特点1.活动一:观察一株植物。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一株植物,询问“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引导学生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先远看整体,再近看局部。学生近距离观察时,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等,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搭建表达支架,比如:我用眼睛看,看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我用手摸,摸到植物的叶子是软软的。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会株水培绿萝,通过邀请学生做小小观察员,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学生观察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让观察活动更充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绿萝可以用薄荷或其他当季常见植物代替。2.活动二:观察更多的植物。建议给每个小组再准备一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如薄荷、吊兰、月季、菊花、石竹等,小组间可以观察不同的植物。在观察活动结束后,可以开展“蒙眼猜植物”“你说植物特点我来猜”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描述植物特点,在互动交流中认识更多植物的特点。如果第一个植物观察提供的是水培植物,建议第二个观察活动给小组准备土培植物,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培育方式,给小组提供的植物不宜太多,会造成学生在一株上观察停留时间少,造成观察不细致、不充分。[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一株植物中了解观察的方法并延申到观察更多的植物,对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更多植物的相同与不同,知道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生活在土壤中,也有水培植物,识别植物中的异同。三、研讨:我们应该怎样描述植物1.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描述植物?”预设学生会回答: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进行观察和描述2.提问“我们种的植物长得怎么样了?”预设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植物长高了,叶片变多了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种植的植物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以及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梳理自己本节课的所得,培养证据意识,同时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更有针对性。四、拓展:找一找植物的特别之处1.借助仙人掌的照片或实物观察,引导学生发下它的叶很小,已经变成了叶刺。2.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芭蕉的叶、荷花的叶、含羞草的叶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植物有什么显著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有显著特点的植物,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寻找更多独特的植物。【教学后记】10 3.植物长在哪里【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3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以及“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点“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改变观察的视角,从观察植物过渡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在这节课中,学生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探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引导学生交流种植经验,关注植物种在哪里。探索版块设计了三个分层活动。活动一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建立“植物生长需要生壤”的认识。活动二通过土地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扎根在土壤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活动三让学生了解到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水中。研讨版块,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并能比较说出土壤中植物与水中植物的不同点。这一部分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拓展版块通过“在土壤和纸巾上种绿豆”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点。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的典型植物。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环境,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分析植物的不同之处。[探究实践]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长环境。[态度责任]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持续保持探究植物的兴趣,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的生存需要环境。[难点]对比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材料准备】[教师]视频资料、常见植物盆栽、不同植料种植的绿豆、多媒体课件学生:种植经验分享(照片、观察日记等)、绿豆、纸巾、种植盆、土壤、种植工具。【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把植物种在哪里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整理自己做种植植物的照片、日记、观察比较一等。提问:说一说你种过什么植物?是怎样种植的?学生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预设学生发现植物可以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如喜阴和喜阳的植物放置的位置不同,土培和水培的植物对环境需求不同,仙人掌等耐干旱的植物与绿萝等对水的需求量不同等,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设计意图]通过种植植物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可以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二、探索:植物生长在哪里1.活动一:观察这些植物生长在哪里。教师可以结合聚焦环节的分享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植物还可以生长在哪些地方?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除了花盆、花园等环境,植物还可以生长在田野、草原、高山等不同地方。其次,教师出示多种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利用植物卡片开展观察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地方都有土壤。2.活动二:是观察植物在土壤里是怎样生长的10 教师出示植物生长在土地里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怎样生长在土壤中。通过讨论,发现植物在土壤中扎根生长。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环境,土壤是植物的家。通过观察发现,土壤里还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将植物、动物和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不仅是植物的家,也是许多小动物的家。3.活动三:植物还能生长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发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知道植物还生长在池塘、湖泊、大海等水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长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是扎根在土壤中的。随后,教师出示水中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研讨问题2: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与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不同,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相对高大、粗壮、根系发达;而水中的植物比较纤细,根系不发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无土栽培的新技术。[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递进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会对植物的结构产生影响。从最熟悉的土培植物开始,到水培植物、无土栽培技术等,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环境,环境不同,植物的特征不同。三、研讨:植物的生长环境1.提问:“在大自然中,生长植物的地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预设学生会回答:有的植物会生长在水里,有些会生长在土壤里3.提问“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与生长在池塘中里的植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展示多种典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土壤中的植物更加高大、粗壮、而水中的植物比较纤细、根系不发达。[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植物的特征也会不同。四、拓展:种绿豆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种植:分别在土壤中和纸巾中种下相同数量的绿豆,定期浇水、对比不同环境中绿豆的生长情况。本实验需要学生进行长周期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做观察笔记等方式持续观察、记录。在下会节课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种植情况。。[设计意图]本节课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开展拓展活动。以常见的种植植物绿豆为活动载体,通过水培和土培的比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环境不同为植物带来的变化。【教学后记】4.给植物画张“像”【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4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中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本课的重点是能够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说出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找到不同植物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记录、思考、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从而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生命的意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展示身边的美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人们经常给植物拍照或画“像”,进而聚焦问题“怎么画植物才真实”。探索版块为“我们给植物画个像”,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名称,找到生长环境,并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同时做成一幅作品,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意思。研讨版块通过对画像的讨论,判断学生是否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让学生去观察记录家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拓展版块为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的植物,通过对植物连续观察,了解它们发生的变化。10 【学情分析】前面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也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了多种植物和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能够用一些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植物的一些特点动在前面的学习中,科学学习的重点是观察和描述,因此在记录的方法上,学生还未掌握画简图等记录方法。同时,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还不够规范,在描述现象和特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另外,在给植物画像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名称,关注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疑惑,需要教师多进行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表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认识植物的主要特征,知道它们生活在相应环境。[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画像记录,能分析植物与生活环境的联系。[探究实践]通过对多种植物的观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特征。[态度责任]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难点: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植物特点。【材料准备】[教师]视频资料、常见植物盆栽、自己尝试画一张画像、多媒体课件学生:种植的植物、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怎样画植物才真实1.教师提问:说一说你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种植物?追问它的什么特点让你印象很深?学生分享自己印象很深的植物,如仙人掌的刺、芭蕉树的叶子、水生植物睡莲荷花、捕蝇草等。2.教师创造情境出示植物“邀请了家里的一位植物好朋友来到教室”,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植物,可以从植物的特点中进行介绍。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抓住植物的不同特点,才能把植物画的更加真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为下一步画植物活动中捕捉植物的特点做铺垫。二、探索:给植物画张“像”1.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特点。可以采用小组观察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观察完了之后,请学生说一说植物的特点,教师也可以提供科学性的表述语句,帮助学生的回答,比如我是吊兰,我的特点是学生在进行介绍的时候,教师及时将学生所说的特点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也意识到,在给植物画个像之前,一定要先进行仔细的观察。4.活动二:为植物进行示范画像。通过活动一的观察,在黑板上逐步呈现植物的画像,并且一边画植物,一边渗透植物的名称、植物的特点、植物生活的环境等等。提供的植物建议特征明显、结构简单,比如细长叶子的吊兰、开花的杜鹃、圆圆叶子的铜钱草等,也可以提供多种培育方式的,比如水培的、土培的,甚至也可以到校园里去观察。5.活动三:选择一种植物画像。这个活动是小组选择一种植物,每个人都将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是前两个活动的延续,教师也可以提供一部分学生的手绘图,但要提醒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这里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绘制时间,大概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学生绘制完了之后,再进行交流介绍。[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递进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画图前,通过板书学生黑板演示画等形式相结合,指导学生画出植物主要特征即可,可示范画、画植物局部图或者植物整体图,降低学生绘画难度。三、研讨:爱护植物1.提问:“我们画出这棵植物的特点了吗?我们画的植物别人能认出来吗?”10 预设学生会回答:有的植物会生长在水里,有些会生长在土壤里4.提问“我们家里种了哪些植物?应该怎样爱护它们?”教师可以展示多种典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土壤中的植物更加高大、粗壮、而水中的植物比较纤细、根系不发达。[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植物的特征也会不同。四、拓展:观察记录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发现植物生长的变化,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上台讲解植物的变化,同时对后续观察提出要求,要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长时记录。[设计意图]本节课中的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种植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阶段性的汇报,同时提出下一阶段的任务,有效反馈,激励学生进行长时记录。【教学后记】5.植物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5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点“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本课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植物种植过程,学生将自己近段时间种养的植物带进课堂观察,向身边同学介绍植物发生的变化。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安静倾听、积极表达,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需要的条件。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我们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植物发生的变化。探索版块安排了“观察我们种的植物”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单展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研讨版块,通过对植物种养经验的讨论,分析出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拓展版块,展示了我们收集的其他资料,以一棵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动态的、长期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意识到植物生长变化鲜明且存在周期,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比较零散、粗浅,需要教师帮助一起回顾和梳理。在交流分享过程中,鼓励学生保持安静倾听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出现的变化。[科学思维]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搜集证据,体会到植物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态度责任]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种养活动,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出现的变化。难点: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搜集证据,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准备】[教师]教师提前种植的植物、照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生自己种植的植物(如大蒜、绿豆等)以及种植过程中的照片、图片、文字。10 【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整理自己做种植植物的照片、日记、观察笔记等。提问:你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证据证明?学生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说出植物发生的变化。比如植物长高了,叶子变多了,颜色变深了等等。[设计意图]通过种植植物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都在生长变化,是有生命的。二、探索:交流展示植物的变化1.活动一:观察我们种的植物。学生把种植的植物带进课堂,观察植物的特征。教师要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细节变化,如关注是否长出了花苞等。观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植物的小主人可以向组员说一说植物发生的变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分享,安静倾听。小组观察结束后,教师没请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并及时给予评价。6.活动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学生展示种植期间的观察记录单,通过图片或文字展示,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连续性变化,植物第一天是什么样的,第三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教科书中呈现的两种植物的生长速度虽然有快有慢,但都会发芽、变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物种植的植物以及为我们提供证据支撑的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学生发现植物是有变化的,且不同的植物生长变化速度是不同的,但是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三、研讨:怎样照顾植物1.提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预设学生会回答:植物长高了、长叶子了、叶子变大颜色变深、植物的“杆”变粗了、会开花、会结果、有的植物死掉了。5.提问“为了帮助植物更好生长,你们做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给植物浇水、放在阳台上等,及时追问学生,明确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且植物生长变化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四、拓展:更多植物的变化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一棵树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树,说说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第之年这棵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周期性地发生生长变化。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植物都是在生长变化的,不仅是自己种植过程中的变化,更有四季的变化等,初步感受植物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教学后记】10 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6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本课将综合运用前5课学习的观察方法,走出教室,观察和记录校园里的植物,这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整体回顾。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去校园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能够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描述其特征。通过观察,养成良好的记录为惯,提高交流汇报的能力,学生增强探究植物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提问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探索版块是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记录校园里的植物。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外部特征。研讨版块,学生整理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特征以及室外观察到的新信息,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拓展版块是引导学生课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者田野里去认识一些蔬菜、水果,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植物,包含了我们吃的瓜果蔬菜和农作物。【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运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植物,知道了植物有的生长在泥土里、有的生在水里、有的是无土栽培,通过种植植物等活动知道了植物会生长变化,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这节课是学生第次到室外开展科学活动,一年级学生会很兴奋,难以自我约束。因此,教师在活动前需要分好小组,明确任务,着重强调在限定区域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须及时答疑、指导记录,帮助学生有序地、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外部特征。[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和描述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对常见的植物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和描述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形态。【材料准备】[教师]校园植物视频或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铅笔、橡皮、观察。【教学过程】一、聚焦:校园里有哪些植物?教师可以出示校园里拍摄的植物视频或者图片,提问:“校园里都有哪些植物?”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兴趣。通过前面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校园里的部分植物,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学生会说一些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和地点。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一下校园里的植物。”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旁边的图片提示学生在观察时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强化“植物是有生命的”这一概念。[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校园植物分布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在观察过程中要爱护植物的观念。二、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划定大致的范围,强调注意安全。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10 注意不拔起、不采摘或不伤害植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本课的活动记录,希望学生学习画示意图记录植物的方法。第1幅图作为示范,请学生把找到的一种植物画在方框中,不要求画得很像,画出这种植物的大概样子、同时也可以在植物旁边画某一个细节特征,比如叶子形状、是否有果实或者是否开花。[设计意图]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去考察校园里的植物分布情况,选择周边环境较为安全、便于观察的植物给学生进行观察;上课时,教师需要明确观察要求、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画图)、合理分组(组内至少有一名画画能力强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观察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乱摸、乱碰;提醒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植物,。三、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1.提问:“我们观察、认识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总结学生整节课在校园里找到的植物名称和特征,从学生的回报中体会校园中植物的多样性。。6.提问“我们有哪些新发现?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预设学生回答有的植物有落叶,有的植物没有落叶,有些植物的名称不知道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汇报和交流帮助学生回顾前五课所学的知识点,知道我们周围存在各种植物,它们都有不同的特征。最后教师介绍相应的植物,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植物(这需要教师提前规定好每一组观察的植物,并制作植物介绍ppt)。四、拓展: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田野中,认识常见的蔬菜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菜市场里蔬菜、水果或者田野里农作物,比如水稻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原来菜市场、田野里的瓜果蔬菜和农作物也是植物,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植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植物,植物在我们的身边方方面面。【教学后记】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4-08-27 11:20:01 页数:10
价格:¥5 大小:59.0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