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辽宁版 2024年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辽宁版2024年秋)一、积累与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畎亩(quǎn) 折戟(jǐ) 始龀(chèn) 不能淫(yín)B.一厝(cuò)拂士(fú)按辔(pèi)搔更短(sāo)C.箕畚(qí)荷担(hè)提携(xié)不胜簪(zān)D.魁父(kuí)弓弩(nǔ)妾妇(qiè)亡以应(wáng)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学会坚强,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曾经的我们,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自怨自艾,会因为学习中的不如意而____,如今的我们渐渐明白,人生中总有些困难需要独自面对。虽然可以允许自己悲伤痛哭,____擦干眼泪后还是要学会坚强,一步一步从____中走出去。人生不是剧本,它是一个艰难前行的过程。因此,千帆过尽,我们要学会坚强,顺境时,多一些思索,逆境时,多一份____。坚强,是我们抵挡风雨的最大底气。A.撕心裂肺 然而 问题 努力B.灰心丧气 然而 问题 勇气C.灰心丧气 但是 困境 勇气D.撕心裂肺 但是 困境 努力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从古至今,我国的音乐与诗歌总是紧密并存的。②音乐对诗歌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诗歌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好诗的诞生又推进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④可以说,没有诗词韵律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⑤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使历代文化得以闪烁璀璨的光辉。A.选段中加点词语“音乐”“影响”都是名词,“音乐与诗歌”是偏正短语。B.“从古至今”在第①句中作主语。C.第③句中的“它们”指代的内容是“好诗的诞生又推进了音乐的多样化”。D.第⑤句是病句,应删除“通过”或者“使”。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16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B.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国人,不求名利,清静修行,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都选自《列子》。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他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D.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2)名著阅读(4分)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将诗句与昆虫一一对应。(只填序号)a.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b.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c.前人的寓言迷惑了我的眼,你真实的身份原来是疯狂抢劫犯。d.早知你要将我吮吸进肚中,我就该拒绝你带着麻醉的亲吻。A.蚂蚁______________  B.萤火虫____________C.圣甲虫____________  D.螳螂______________5.古诗文默写(6分)(1)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3)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5)在《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甲】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出塞作①王 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④。【注释】①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胜吐蕃,王维出塞慰问,作此诗。②天骄:汉代时匈奴的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此处借指崔希逸。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诗一二句营造了大战开始前紧张的氛围,用“黑云”喻指敌军来势凶猛,借“甲光”显示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B.【乙】诗三四句写出吐蕃猎手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做铺垫。C.两首诗的五六句都描写了军事行动,【甲】诗写敌军突袭守城部队的危急战况;【乙】诗则突出军情紧迫,进军神速。D.两首诗结尾两句都运用典故,【甲】诗表现了将士的舍身报国之情,【乙】诗则表现了将领受封赏的情景。(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3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16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C.太白感其意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1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3分)三、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材料一:16 2023年11月23日上午,载有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两架歼-20战斗机护航,并在机场上空拉烟通场,“双20”同框,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上午11时32分许,专机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雪落无声,思念有形,此刻的缅怀,写满祖国大地。11月24日10时,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举行。材料二: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描绘的志愿军战士死守松骨峰的场景,正是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着重展现的一场关键战役。导演说:“我希望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可以让年轻人理解、追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志愿军战士们所做出的贡献。”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1营3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截击敌人。战斗结束后,3连一百多名战士仅剩7人,他们阻击了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之下的美军部队,以百余人之力击退了美军。材料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是祖国战略后方的最前沿。一条江:承载难以忘怀的历史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过去了,那些跨过鸭绿江的场景,在许多志愿军老战士心中,仍恍如昨日。一座桥:连通前线后方大动脉有数据统计,从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敌机空袭鸭绿江上的桥梁共5391架次……16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下,中国军民仍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70多年过去了,作为历史的见证,鸭绿江断桥依旧挺立。而“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仍然熠熠生辉。一座城:祖国战略后方最前沿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内的一处展厅展示了丹东作为大后方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贡献。1950年至1953年间,安东市参战民工220947人;出动战勤大车41814台,岫岩县5000多名民工冒着战火连续三天三夜为志愿军抢运弹药……(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材料四: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回望历史,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70多年前,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种种困难,坚守阵地、勇敢冲锋。他们中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有拿起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还有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邱少云……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志愿军将士成为中国人民永不褪色的记忆。(摘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1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2023年11月23日,载有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专机和歼-20战斗机进入中国领空,“双20”同框护航。B.松骨峰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巨大困难,毫不退缩,以百余人之力成功击退了美军。C.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空袭鸭绿江上的桥梁共5391架次,然而,中国军民仍将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D.2023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标志着朝鲜战争爆发70年。12.学校围绕“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开展了主题活动,很多同学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下课期间,几名同学与历史老师展开了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补全同学们的对话。(3分)第一位同学:我想和父母一起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以此表达自己对16 烈士们的崇高敬意。第二位同学:我想约上好朋友一起走进电影院看《志愿军:雄兵出击》,希望通过电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位同学:我想周末和家人一起去丹东来一次红色旅游,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是祖国战略后方的最前沿。我们可以走上鸭绿江断桥,感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参观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丹东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老师:同学们想要通过亲身实践体会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想法非常好,老师建议大家在出行前可以上网搜索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史料,了解英雄事迹,这会让你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更加深刻。13.学校举办“讲好英烈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志愿宣讲员招募活动,小慧决定参加并选择了三位烈士作为宣讲人物,请你结合材料四帮助小慧完成宣讲方案。(3分)宣讲方案英烈姓名感人事迹表现精神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这些志愿军战士都表现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美援朝精神①__________烈火焚身岿然不动杨根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17分)苏轼向南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的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16 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睛瞪大了。循着苏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矗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让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在此生活呢?于是他和儿子苏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算作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⑤夜深人静时,他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生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他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将他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屈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被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中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身份: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⑪16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苏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苏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⑫公元1100年6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⑬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⑭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的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了更多的生机?(有删改)14.阅读选文,梳理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经历心境从大陆渡向海岛①______________初次上岛惊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畅快远离朝堂,融入百姓轻松畅快③________________,教书育人陶醉离岛北归④______________15.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3分)16.从理解句意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3分)16 17.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了海南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作用。(3分)18.你要把此文推荐给班上同学作为拓展阅读篇目,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推荐理由。(4分)(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1分)丝路“糖史”①中国人食糖用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中,蔗糖的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②甘蔗原产于热带,于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做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古时的“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16 ,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糖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者而非输入者。“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掌握的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9.请简要概括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并说说选文主体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20.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6 21.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22.下面是小沈同学对我国蔗糖的发展意义和作用的理解。请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也用排比句式继续概括蔗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3分)小沈:我国蔗糖的发展促进了国外制糖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提升了中国蔗糖的国际竞争力;见证了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50分)23.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1)“冬至大如年”,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现在,一些地方依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人民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人民在这一天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俗。不少地区人民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2023年,你有好好过冬至吗?请在下列对象中选择一个:①最好的朋友;②刚认识的网友;③初中班主任,给他(她)写封信介绍你家乡的冬至节。要求:①请以“给__________的一封信”为题;②选择写信对象,表达得体,语言连贯;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等;④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2)一只麻雀总是嫌自己的屋子住不了很长时间就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于是就不停地换窝。年长而又聪明的麻雀告诉它:“那味道恰恰是从你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16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16 答案一、1.A 点拨:B项,“拂”应读作bì。C项,“箕”应读作jī。D项,“亡”应读作wú。故选A。2.C 点拨:撕心裂肺:形容极度伤心。灰心丧气:形容遭遇失败或困难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第一空,结合语境应用“灰心丧气”形容失去信心。第二空,结合前面的关联词语“虽然”,这里应用“但是”搭配,表示语义转折。问题: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困境:困难的处境。第三空,结合语境“要学会坚强,一步一步从……中走出去”,应用“困境”,指脱离消极处境。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第四空,结合语境应用“勇气”,指不畏惧逆境。3.D 点拨:A.“音乐与诗歌”是并列短语;B.“从古至今”在第①句中作状语;C.第③句中“它们”指代的内容是“好诗”和“音乐”。4.(1)D 点拨: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B.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2)c d a b5.(1)误入藕花深处 (2)蓬舟吹取三山去(3)隐隐笙歌处处随 (4)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二、(一)6.C 点拨:C.有误,【甲】诗五、六句写驰援部队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之状,并非敌军偷袭守城部队。(二)7.C 点拨:A.顽固/巩固;B.制止,阻止/只,仅;C.都是代词;D.愁苦,这里指担心/使……痛苦。8.(1)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2)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9.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10.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或:做事情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乙参考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16 回去完成自己的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三、(一)11.B12.①重温松骨峰战役(追思“最可爱的人”)(1分)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1分)③抗美援朝纪念馆(1分)13.①邱少云(1分) ②拿起炸药包冲向敌群(1分)③英勇顽强、舍生忘死(1分)(二)14.①黯然如灰 ②建成新居 ③写诗作赋 ④不舍(每空1分)15.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1分)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1分)16.“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体现了海南岛缺少文化气息,教育不普及、欠发达;(1分)“墨香从桄榔庵中飘出”,体现了苏轼在海南岛写诗作赋,普及教育,逐渐改变了海南岛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的状况,让海南岛也充满书香和墨香。(2分)17.第一次描写了海南岛树木葱茏和椰子树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的景象,表达了苏轼的惊奇之情;(1分)第二次描写了椰子树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及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1分)第三次描写作者如今所看到的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1分)18.这篇散文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逐渐转变心境,适应当地生活,进而倾心教育事业,使他的弟子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自己也与海南岛产生了紧密情感联系的经历。赞美了苏轼不以自身境遇为念,偏居一隅仍心系苍生、发展教育事业、回馈海南百姓的伟大品质。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流畅自然、富有诗意,值得细细品味。(4分,言之成理即可)(三)19.说明了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传播的历史。(1分)时间顺序。(1分)20.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1分)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1分)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和可信度,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可读性。(1分)21.不能删去。(1分)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1分)如果删去,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1分)16 22.我国蔗糖的发展凝结了中外各国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古人的精进精神。(3分)四、23.略。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8-30 02:40:01 页数:16
价格:¥3 大小:588.50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