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通史核心考点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国古代史通史核心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性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域有不同特征一体性中原核心、交流交融延续性各地文明相继传承,如龙山文化传承大汶口文化本土性中华文明是原生文明2、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特点地域分布分布更广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手工业黑陶和玉器发达生产工具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处于铜石并用阶段建筑遗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关系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贫富分化,氏族社会逐渐瓦解3、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政治上王权与神权、政权与族权(血缘)相结合;原始民主遗存对王权有制约作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上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土地国有、集体劳作;青铜时代、工商食官文化上礼乐文化、早期“民本”思想萌芽、早期文化心理认同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1、秦朝统一历史意义国家版图上初步奠定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制度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民族关系上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秦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和军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文书制度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法律制度颁行秦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赋役制度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主要包括田赋和人头税等,徭役繁重基层治理编制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县下设乡和里,基层形成乡里制度;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1)政治中央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制度、尚书台制度地方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察举制、征辟制5 监察制度从御史制度到刺史制度(2)经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改革币制,均输平准,编户齐民等田庄经济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规模大、经营范围广、自给自足(3)文化:从抑制儒学到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4)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往来,远至欧洲,影响世界。(5)民族关系: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和亲、战争和屯边等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6)社会治理:从《秦律》到《汉律》,乡里、什伍制度;编户齐民制度;以孝治国等。4、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医药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数学西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构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①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②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政局动荡,民族矛盾严重。③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④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⑤实质:汉化为主,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耕化。(2)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①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措施灵活,方式多样。②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并陆续归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三国至隋唐时期区域开发的影响经济重心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政治重心经济重心转移引发政治中心向东转移文化教育南方开放引发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3、三国至隋唐时期有哪些制度创新(1)选官制度:曹魏时期创建的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和发展了科举制。(2)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3)赋税制度: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租庸调制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4、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思想魏晋南北朝——儒学、道教、佛教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佛教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文化建安文学、东晋田园诗等新文学形式的出现;诗歌的黄金时代;书法、书体新风格;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石窟艺术繁荣;乐舞受西域与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科技《齐民要术》与圆周率;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中外交流5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儒家经典、社会制度、律令、建筑等对周边国家影响大。5、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1)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士庶区别为主要特征的等级制度,士族的存在,都是以大田庄为其物质基础,文化条件对于获得和维持家族门户地位也有极大影响。(2)从南朝刘宋政权到隋唐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日趋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有:均田制崩溃;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频繁,门阀士族的经济地位不稳定;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农民起义、社会动荡打击了门阀士族。6、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新变化(1)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2)唐高宗时期的《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与成熟——辽宋夏金元时期1、宋元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1)政治方面①政治格局: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大交融,少数民族封建化。②政治制度创新中央体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地方管理宋朝派文臣任知州、增设通判,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行政区划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军事制度宋朝实行募兵政策;王安石变法时,被“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选官与管理宋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监察制度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等③变法与改革庆历新政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因触犯了官僚集团既得利益而失败王安石变法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调控经济、开源节流等手段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结果失败④法律与教化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编纂《宋刑统》《天圣令》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⑤民族与对外关系民族关系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元朝“行汉法”,但又实行“四等人制”对外关系宋朝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运输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⑥国家与社会治理户籍制度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社会救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2)经济方面①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超越前代农业宋代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较大发展手工业制瓷业发达,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元朝时,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5 商业宋朝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发达,工商业集镇兴起,城市发展兴盛,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②经济格局: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时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元朝时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③赋税制度宋朝征收两税和附加税、代役金,派发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④货币、信贷、契约货币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信贷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契约唐宋以后,应用更加广泛⑤交通发展:宋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元朝时,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在全国遍设驿站;漕运和海运发达;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著《马可·波罗行纪》(3)社会的变化表现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原因土地政策变化、商品经济发展、选官制度调整、社会动荡、,门阀衰落(4)思想文化①宋元时期,儒学复兴的任务完成,理学成为官方哲学。②文学艺术:文学出现新体裁,世俗文学兴盛,艺术成就高。2、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进一步分离。(2)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3)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渐趋接近,成为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经济基础,区域性统一为国家大一统奠定基础。(4)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5)因俗而治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丰富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选择,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积累了有益的经验。3、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物质基础宋元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局面北宋结束分裂割据,使中原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政治条件。崇文抑武方针、科举制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学习的氛围。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使文化丰富多彩前代基础隋唐文化繁荣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科技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五、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鼎盛与危机——明清时期1、明清国家治理的突出特点政治强化君权,制度详尽,趋于严密思想重视推广儒学价值观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目的维护业已形成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秩序2、明清时期的法律教化与社会治理法律律例合编。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5 法律教化。清朝制定《大清律例》教化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清朝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货币制度明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赋役制度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户籍制度明朝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册称“黄册”;清朝户籍名存实亡基层治理明朝实行里甲制,推行十家牌法;清朝由里甲制到编制严密的保甲制3、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方式和特点及其作用(1)方式:设置机构、修筑长城、恢复贸易关系、军事斗争、册封、改土归流等。(2)特点:中央统一管理;地方上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反抗外来侵略;尊重民族传统;借助宗教强化管理;方式灵活;制度系统、完整和成熟;效果良好。(3)作用:保障了各民族的权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版图,巩固了边防安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4、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粮食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商业白银大量流入,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集聚,商帮活跃;工商业市镇涌现集镇出现专业分工,白银货币化;明中期以后,钱铺等盛行;清朝时,资本性借贷,出现庄票对外交往朝贡贸易;清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文化上承古萌新的表现思想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文艺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普及的背景下,小说、戏曲繁荣科技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西学东渐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卫生医疗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12 20:40:01 页数:5
价格:¥2 大小:227.0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