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世界史阶段特征和重点历史名词解释(共六部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世界史阶段特征和重点历史名词解释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城邦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主要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举例:雅典、斯巴达2.公民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外邦人、奴隶、妇女、儿童等没有公民权。城邦政治的统治者(参与城邦管理)、城邦土地所有者(外邦人只能从事商业)、城邦保卫者(公民兵制,没有职业军人)。3.公民意识①参与意识: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翁意识;②监督意识: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③责任意识: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城邦利益至上);④法律意识:规则意识4.城邦政体(1)民主制: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2)贵族制:少数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实际掌握最高权力,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3)寡头制:指极少数人贵族执掌的政权;公民基本没有权力(4)僭主制:非法获得君主地位,等同于君主制(5)君主制:君主专制,公民基本没有权力5.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欧洲历史上的帝国,一般指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这类国家通常领土广阔并拥有属国,且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帝国不仅管辖着国界以内的领土,而且能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影响其他国家。6.“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7.罗马法重要概念辨析(1)习惯法:未被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法律。其未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2)成文法:指由国家特定机关制定和公布,并以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的法律。(3)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共和国时期,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十二铜表法》是典型的公民法。(4)万民法:指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5)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它是罗马法的本体,其核心为平等、公平、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等。(6)公法和私法:公法指的是关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私法指的是关于普通公民的个人事务与财产关系的法律条文。在罗马法中,公民法侧重于公法建设,而万民法侧重于私法建设。在私法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法律原则。(7)《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贵族权力,保障平民利益;成为公民法基础;局限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7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中世纪中世纪(TheMiddleAges),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该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政治上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经济上庄园农奴制,思想上基督教会控制精神生活。因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因此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三、近代早期(工场手工业时期)1500--1765年1.“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人口、疾病以及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2.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主要方式:野蛮掠夺;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3.东印度公司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瑞典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为对南亚印度以及东南亚诸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相继设立了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团体。这些国家的政府授予其东印度公司广泛的权力,除了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外,还有代表政府订立条约、组建军队、发动战争、开辟殖民地及实施对殖民地的统治等多种特殊权力。东印度公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盛行,东印度公司逐渐没落。4.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方面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积累资本,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另一方面通过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5.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的影响。表现为贸易范围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商业经营形式出现等。6.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价格革命促进了封建贵族力量的削弱和新兴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7.人文主义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时期发展为理性主义。8.近代民族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四、近代晚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765--19141.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制呢业发达,对羊毛需7 求激增,资产阶级、新贵族圈占公田,将其变成私田养羊;农民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劳动力。实质是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代替封建经营方式。圈地运动的推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农牧业的迅速发展,并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本、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2.工场与工厂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手工生产的场所。工厂是工业革命以后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场所。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3.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日益集中。大企业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叫做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依照垄断程度高低来区分)。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垄断组织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垄断资产阶级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瓜分世界,导致战争危险。4.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5.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经济政策。主张政府干预,实行贸易保护的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出超、积累黄金白银。例如:17世纪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6.自由主义工业革命后盛行的经济政策。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具体表现:取消东印度公司特权、英国废除谷物法、取消机器出口禁令、降低关税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1929-1933经济大危机后被国家的宏观调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主义还指一种高举自由大旗的社会运动、一种建立自由制度的政策取向,以及一种宽容平和的生活方式,政治上往往表现为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例如自由主义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选举权扩大)。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盛行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提出,主张政府加强干预、刺激消费。8.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深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正确途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五、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后至20世纪初)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中心舞台,通过制度、文化输出,进行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内容(1)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7 新航路开辟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使亚非拉美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新航路开辟推动殖民体系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也相应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也相应最终形成。2.“大棒政策”190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宣称“应付国际关系的主要办法在于嘴里说话要温和,手里要提根大棒”,提出和推行“大棒政策”。实质是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加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3.“金元外交”1909年继任的塔夫脱总统提出“用美元代替枪弹”“每个外交官都是推销员”。实质是通过海外投资帮助美国实现海外扩张的目标。4.门罗主义美国总统门罗在1823年12月2日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旨在反对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并维护美洲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门罗主义实质是将美洲变成美国的势力范围。5.考迪罗制度19c-20c初盛行拉美,是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拉美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系西班牙语,其意为“领袖”、“首领”,后逐渐演化为“独裁者”的同义语。特征: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政治上依靠军人专政,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6.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7.极端民族主义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8.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9.委任统治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10.民族自决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11.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2.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3.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内容:(1)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7 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4.农业集体化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1929年农业集体化运动被推向高潮。到1936年,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稳定的来自农业的资源(粮食、原料和资金),满足了高速工业化的需要。但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经济规律,致使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滞后。15.非暴力不合作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16.绥靖政策二战前夕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实质是一种妥协投降政策。六、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1.国际格局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2.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其目的为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以及称霸世界。马歇尔计划: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欧洲各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出台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质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关系: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4.北约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1949年成立于美国华盛顿,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目前已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5.华约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华约成立。是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军事同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峙)。1991年解散。6.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二战后,斯皮克曼提出“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7.第一次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发生在1948年6月24日至1949年5月12日,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1948年封锁西柏林。这就是“柏林危机”。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危机导致战后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加快了德国的分裂。7 8.修筑柏林墙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9.“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苏联为了扭转自己与美国在核对抗中的劣势地位,从1962年开始向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如果一旦完成,苏联能将美国大部分地区覆盖在其核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苏联就能够在与美国的政治对抗中获得优势地位。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10.“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11.“滞胀”危机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带动了生产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商品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政府仍然坚持扩大开支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增速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12.混合经济和新经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减政府开支,以此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70年代初后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称为“新经济”。13.新自由主义主张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在国内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14.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中间阶层”是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含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15.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实践;二战后至70年代欧美普遍实行高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形成,特点为覆盖面广,种类多;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政府主导国家福利;20世纪80年代开始缩减福利国家的规模,减少社会福利。福利国家制度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6.新殖民主义是指二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其特征是:通过各种附加不合理条件的“援助”7 ,从接受援助国获取各种特权;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在转让技术时进行敲诈。新、旧殖民主义虽然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但其本质都是以金融资本统治为基础,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17.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18.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具体表现是:在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大国、强国依仗优势的经济军事实力,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干涉别国内政,践踏他国主权,追求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权力。19.东西问题、南北问题东、西是指两大集团,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东西问题主要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指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和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的问题。南北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5-05-16 22:40:03 页数:7
价格:¥2 大小:173.0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