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的世界教案2025秋[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的世界【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1.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2.知道化学变化常见变化,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3.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建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科学思维]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学会利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获取新物质产生的证据。[科学探究与实践]1.通过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熟悉化学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学习安善应对实验安全问题的必要措施。学会试剂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及连接、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态度与责任]1.树立自觉的安全意识和观念,知道化学实验存在安全风险,明确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实验操作规范,了解实验室基本布局,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养成节约和环保的习惯。2.能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能识别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和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具有预防化学实验安全事故的意识。3.在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感悟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学习目标】1.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说明二者的区别。2.能说出化学变化常伴随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现象。3.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4.能识别化学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5.学会试剂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及连接、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产生的现象来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使同学们初步理解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物理为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仪器、手段和方法,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些物理学基础知识。由于课程改革时,化学与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可能不会同步进行,因此在进入化学课程学习之初,有必要在小学科学、八年级物理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一些化学课中常用的物理学概念,主要包括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素养目标】1.13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胶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石蜡、药匙、镊子;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课前预习】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如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等。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特别提醒】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如不慎有少量试剂(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就诊。【思想方法】口诀法可通过口诀法帮助记忆化学变化的特点:化学变化,颇有特征;其他物质,伴随而生;现象奇异,五彩纷呈;发光放热,沉淀生成;放出气体,颜色变更;化变同时,物变发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地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二、进行新课知识点1物理变化[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学会实验的观察与描述。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物质变化的演示实验,重点观察实验前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并客观、全面、准确的进行描述。[演示]实验1-1(1)水沸腾,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水珠附着。[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新物质。[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固态石蜡,再把石蜡加热生液态。[讲解]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小结]教师小结物理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叫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知识点2化学变化[演示]实验1-1(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讲解]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蓝色的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稀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大理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讲解]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我们日常看到柴草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吸热、发光、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小结]教师小结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讲解]我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变化。实验是认识物质误区警示:给水加热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降低,有气泡逸出;高锰酸钾溶于水后,溶液变成紫红色,这两个现象中有气体出现或有颜色改变,但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知识拓展]我们日常看到的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玻璃破碎等变化都是物理变化;而天然气燃烧、汽油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火药爆炸等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归纳总结】物理变化:①气、液、固三态转化;②形状或体积变化;③位置或运动状态变化。化学变化:①燃烧;②金属生锈;③食品酿造与腐败;④呼吸、光合作用。安全警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对皮肤和衣服具有腐蚀作用,使用时应小心。二、进行新课的变化和性质的一种基本方法。实验时要重点观察实验前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观察时要全面、细致;要用语言和文字客观、全面、准确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为进一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提供证据。[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小结]判断两种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而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思考]灯管通电发光、放热是什么变化?水烧开冒气泡是什么变化?[小结]这两个都是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也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板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布置作业】13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方法点拨:有些概括性的描述,如爆炸、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等,反映的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果只是状态、形状或某些能量的改变,一般是物理变化。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素养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2.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应用的是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教学重点】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该用途应用的是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具准备】一集气瓶氧气、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小木条。【课前预习】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例如:可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填“性质”或“用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那些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二、进行新课知识点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我们上一课时中所做的实验3、4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都表现出其化学性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列举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蜡烛(纸张、木柴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等。[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拓展延伸】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方法点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分:(1)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可通过关键性的字词加以区分。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能”“会”“可以”“容易”“具有”等字词,描述物质的变化时一般表现已完成或正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二、进行新课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作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作熔点。(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13 (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拓展]物质的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演示]实验1-2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观察并并尽可能多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判断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讨论与交流]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思考]判断上面总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都是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思考]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3.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要点提示: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在参与了课题1后,学生对化学是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此时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良好时机。教材首先利用实验室的实物照片和简短的文字阐述了化学实验室起源、基本布局以及实验室安全规则的重要性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常用化学实验仪器并进行试剂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直接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课时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试剂的取用【素养目标】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3.学会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5.了解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学重点】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13 【教学难点】1.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2.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具准备】[仪器]铁架台、量筒、滴瓶、试管架、试管夹、锥形瓶、试管、胶头滴管、药匙、镊子、酒精灯、三脚架、研钵、蒸发皿、漏斗、试管刷、坩埚钳、试管架等。[试剂]稀盐酸、碳酸钠粉末、大理石、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课前预习】1.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用药匙或镊子取用。2.注意节约试剂,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3.取用一定体积液体试剂时,常使用量筒。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拓展延伸】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贡献有:①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②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③找到了一些分离物质的一般方法。【课前预习】取用少量液体时一般用胶头滴管。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用过的胶头滴管要立即洗净。小组问题讨论:(1)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有哪些?(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试管、酒精灯……)(2)那些仪器可以直接加热,那些需要放置在陶土网上加热?(可直接加热:试管、坩埚、蒸发皿。需放置在陶土网上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二、进行新课知识点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实验室规则[讲解]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请大家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你安全地进行实验并使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室规则。[交流]讨论遵守实验室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形成宏观印象,加强纪律、安全措施的教育。2.常用化学实验仪器介绍[观察]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15相关图片。[讲解]大家看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提问]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阅读]带领阅读课本中的附录I“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简介。[讲解]老师结合附录I讲解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过渡]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在使用时都要遵守规则,规范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和实验成功的关键。知识点2试剂的取用1.实验室试剂取用规则[讲解]实验室里所用的试剂,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常用特别图标进行明示(看课本中的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为了保证安全,实验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室试剂取用规则。13 [展示]展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标志,并介绍其代表含义。[讲解]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1)取用试剂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试剂,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2)注意节约试剂,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按最少量1~2mL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实验剩余试剂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试剂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2.试剂的取用[知识拓展]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也可以代替化学仪器用于实验,如玻璃杯可代替烧杯,脸盆可代替水槽,筷子可代替玻璃棒,医用滴管可代替乳胶管等,这些都是家庭小实验或课外实验的好材料,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它们。要点提示: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误区警示:剩余的试剂不能放回原瓶,因为试剂从试剂瓶中取出后有可能已经变质或被污染,若放回原瓶,可能会污染瓶中的试剂。[介绍]化学实验室存放的试剂主要是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气体试剂一般是现用现制。[提问]实验台上放固体碳酸钠和固体锌的试剂瓶与放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液体试剂瓶的瓶口有何区别?[生]放固体试剂的瓶口大,放液体试剂的瓶口小。[讲解]瓶口较大的试剂瓶叫广口瓶,瓶口较小的试剂瓶叫细口瓶。[提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生]瓶口大可方便取出固体,瓶口小可方便倾倒液体。(1)固体试剂的取用[讲解]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试剂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试剂(如大理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展示]大理石、碳酸钠。[阅读]①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应如何操作?注意不要打破试管底。应用什么仪器取用?②应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注意不要沾在试管壁上。[交流]结合教材内容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演示]教材P16实验1-3。[小结]①块状试剂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缓缓地沿试管壁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②粉末状试剂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竖立)步骤:先将试管横放,把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至另一试管底部,然后把试管竖立起来,使试剂全部落入试管底,以免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练习]指导学生操作实验1-3。(2)液体试剂的取用[交流]阅读课本P17中液体试剂取用的操作示意图及注意事项。[演示]液体的倾倒[讨论]观察课本P19液体的倾倒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①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②13 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为什么?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地倒还是缓慢地倒?③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讨论结果]①细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瓶塞沾染杂质而污染试剂。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到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③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某些试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与空气中要点提示:固体试剂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则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注:教师在学生讨论此问题时,向学生展示墨水(最好是碳素墨水)等产品包装盒上的“用毕请将瓶盖拧紧”字样,并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墨水中水分蒸发。][小结]倾倒液体的方法:倾倒液体时,应将细口瓶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试管略微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盖好瓶盖,将试剂瓶放回原处。[过渡]当我们需要取一定量的液体试剂时,常需使用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展示量筒),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呢?(3)量筒的使用[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学生练习]观看课本中液体的量取操作示意图,按前面学习的倾倒液体的方法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用正确的方法读出其体积并记录下来。[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探究]分别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读量筒中水的体积,并与正确读数时读取的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设问过渡]假如让我们用10mL的量筒量取5mL某种液体,你能量得正好合适吗?(答:能不能)[师]展示胶头滴管,它可以帮我们量取成功。(4)胶头滴管的使用[讲解]取用少量液体时可使用胶头滴管,使用时应先挤出橡胶帽内的空气,然后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滴加时应竖直于容器口正上方,悬空滴入。[阅读]带领学生阅读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操作示意图及滴管的使用规范。[小结]①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胶头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②取用少量液体试剂时,使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液体试剂时,使用量筒量取;取用较多量液体试剂时,常用倾倒法。[学生进行教材P18实验1-4]①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两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②用10mL量筒量取2mL稀盐酸,倒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①无色透明溶液变成红色。②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碳酸钠粉末逐渐减少至完全消失。[师]大家实验操作很好,现象描述得很仔细!这两个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在误区警示:13 使用量筒错误读数的后果分析:若视线低于凹液面最低处(仰视),则读数偏小;视线高于凹液面最低处(俯视),则读数偏大。重点提示: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如果所选量筒的量程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等于或略大于被量取的液体体积。后续的课程中学习到,此处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即可。+【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注意:从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是培养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素养目标】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3.学会正确连接仪器装置。4.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5.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学重点】1.试剂的加热。2.连接仪器装置。3.洗涤玻璃仪器。【教学难点】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教具准备】[仪器]酒精灯、火柴、试管、试管夹、水槽、烧杯、试管架、试管刷、量筒、胶头滴管、玻璃导管、带孔橡胶塞、乳胶管。[试剂]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课前预习】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外壁应干燥,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3.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或图片,让学生认读仪器的名称,回忆:以上仪器中那些可以直接加热,那些不能直接加热,那些可以用于给物质加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实验室中加热等基本操作。二、进行新课知识点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讲解]实验室中能给物质进行加热的仪器中,最常用的是酒精灯。[提问]①使用酒精灯前我们应该注意什么?②我们应该如何点燃酒精灯?③使用酒精灯非物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④酒精灯使用完后,应该如何处理?[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P19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内容,并思考上述问题。[小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使用前:①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②13 要检查灯壶中酒精的量,酒精灯里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使用时:两个“绝对禁止”,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应用火柴引燃,避免引发火灾。使用后: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如不慎碰到酒精灯,不要惊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讨论]为什么不能吹灭?为什么要提起灯帽再盖好?[结论]用嘴吹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壶内,引起着火或爆炸。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能使灯帽内外气压平衡同时挥发水分,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和点燃.[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知识点2给物质加热[活动]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的高低。[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结论]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演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并讲解操作过程。[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加热前:若用试管盛装试剂进行加热,试管外壁应干燥,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需用试管夹夹持,且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最终夹在距试管口~处。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与水平面成45°角);加热过程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提问]①若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或将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会造成什么后果?②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这样操作的理由是什么?③为什么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学生]①若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或将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均可能造成试管炸裂。②给试管中的试剂进行预热的方法:在火焰上方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来回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③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规律总结:酒精灯使用口诀查酒精,看灯芯,点燃要用火柴引;燃时不宜加酒精,灯帽熄灭要记清;万一洒出着了火,湿布扑灭最最灵。[知识拓展]用试管盛装固体试剂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固体应平铺在试管底部,利于均匀受热。[学生进行教材P19实验1-5]实验内容现象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絮状沉淀②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物质逐渐变黑)知识点3仪器装置的连接[讲解]在实验室中完成某个实验探究时常需要将多个实验仪器组装到一起,学习正确仪器装置的连接方法也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任务。[讲解]仪器的连接一般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初中化学实验中较常用的是连接玻璃导管、橡胶塞和乳胶管。[演示]结合课本P20操作示意图,将玻璃弯管、橡胶塞和试管连接在一起。13 [思考]将导管口用水湿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润滑和使连接处密封性更好。[讲解]在装置连接好后、装入药品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的原理:通过液封使装置构成封闭体系,通过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形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练习]指导学生按照课本P20操作示意图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知识点4玻璃仪器的洗涤[阅读]课本P22~P23洗涤仪器有关内容。[归纳]①试管的洗涤方法:水洗--先倒净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重复几次。试管刷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②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③放置: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练习]学生进行教材P21实验1-8,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等玻璃仪器都刷洗干净,并整理实验台和实验室。【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火柴点燃,灯帽盖灭,“两个禁止”2.给物质加热:外焰加热,先预热、后加热,试管口不能对人,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3.仪器装置的连接(1)仪器的连接(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4.玻璃仪器的洗涤(3)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洗涤仪器的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实验安全。方法指导:给试管里的试剂加热时,试管外壁应该干燥,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处。【特别提醒】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橡皮孔,以免压破容器或刺伤手掌。要点提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将装置的导管末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松开手后,观察到导管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方法指导:振荡试管的方法:手拿试管左右甩动,不能上下晃动。【课堂小结】这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第3课时走进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3.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13 4.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5.通过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或实验)报告。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学会表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教具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澄清石灰水、玻璃片、小刀。【课前预习】1.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2.蜡烛的外观一般为白色圆柱状的固体,主要由固态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过程,在实验中感受探索物质世界的魅力。二、进行新课活动1点燃前--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闻一闻气味,并进行描述,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根据实验现象对石蜡的硬度核密度进行初步判断。[现象]石蜡为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讨论]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提问]在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时,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生]观察:看外形、闻气味。实验:小刀切块、放入水中。[讲解]很好,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而如何客观、全面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是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技能。在下面的实验中,请同学们利用除味觉器官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需要时还可借助仪器测量。同时尽量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注意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将实验结论描述成现象。活动2点燃蜡烛--探究蜡烛发生的变化[布置任务]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等。[现象]蜡烛着火部分发光、放热,火焰附近石蜡熔化,烛芯变黑,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讲解]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有发光、放热现象;蜡烛的三层火焰由外向内依次是外焰、内焰、焰心。[过渡]我们知道,蜡烛燃烧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新物质?[提示]①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③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13 [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交流]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现象]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活动3熄灭蜡烛--探究白烟的成分。[布置任务]熄灭蜡烛,观察并描述蜡烛熄灭时的现象。[提问](1)熄灭蜡烛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会发现什么?(3)白烟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由。课外拓展:世界上第一支蜡烛可能是一根蘸了油脂(动物油脂)的小树枝儿。后来,人们发现用蜂蜡可以制作蜡烛,这种蜡烛的气味更好闻,而且它可以燃烧尽而不滴蜡油,所以清洁干净。19世纪60年代初,人们从石油中提炼出石蜡制作蜡烛,一直沿用至今。方法指导:在描述现象时需注意“烟”和“雾”的差别: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而“雾”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实验]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现象]蜡烛熄灭后冒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追问]蜡烛熄灭后,其颜色、长度等于点燃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生]蜡烛熄灭后颜色不变,长度变短。[讲解]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和水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可用文字表示为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交流汇报]交流探究过程及结果,并将探索过程记录在探究报告中。活动4归纳提升[讲解]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①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②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③变化后: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板书设计】第3课时走进科学探究【课堂小结】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特别提醒: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有可燃性,故能够被点燃。注意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速度要快。【思想方法】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利用实验现象研究各种物质间的转化,最后总结出规律和结论的方法。【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5-06-10 14:20:01 页数:13
价格:¥5 大小:198.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