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3/46

4/46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n课标定位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传统,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始产生2.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行政\n课标定位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汉朝的中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三司,元朝的中书省,明朝废除宰相和中书省设内阁,清朝的军机处(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秦汉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包括王国和侯国),隋朝的州、县二级制,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宋朝的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设置行中书省,明清的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n素养阐释1.了解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内在合理性,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2.了解秦朝以后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基本内容,结合史料认识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认识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识\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①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②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n2.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1)内容①分封制: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n(2)评价①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n概念阐释“殷周之变”是指相比于商朝,周朝发生的变化。有很多学者认为其重要性可以与“周秦之变”相比较。商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按部族划分的,对地方的控制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而西周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按地理划分的,对地方的控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n3.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传统(1)限制君权: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影响朝政: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3)影响深远: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n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1)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诸侯国的改革: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3)秦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n2.内容(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①构成: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②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n(3)郡县制①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②内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n(4)文书行政①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文书传送: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③皇帝批阅: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n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两汉时期三公九卿制的演变①趋势: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②措施\n(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①确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运作(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③评价: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n(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制度。\n(5)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从汉朝的二级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三级制①汉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②汉朝的王国和侯国: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n③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n(2)从隋朝的二级制到宋朝的三级制①隋唐的州、县二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②唐朝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a.道的设立: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b.藩镇割据: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n③宋朝的三级制: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n(3)元明清省级行政机构的形成与演变①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n②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a.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b.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③清朝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a.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b.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n探究点一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史料实证材料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故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指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提示:(1)变化:由土地和民心层面的大一统到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2)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的传播;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n论从史出一、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从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这主要是从文化和血缘关系角度来讲的,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国家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n(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了国家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使人人只属于国”。(3)从贵族制到官僚制:西周各级贵族世袭不同等级的政治、经济权力。秦朝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周公做《周礼》治天下,成为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有力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在此基础上,秦朝制定了《秦律》,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n史家评述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元首制度,经历了“五帝时期”“三王时期”和“皇帝时期”。“帝”是中国国家元首产生前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公职人员的称谓;“王”是中国奴隶社会国家元首的称谓;“皇帝”是封建社会国家元首的称谓,始于秦始皇。\n典型例题“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统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制度正式形成C.实行官僚制D.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终结\n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以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解题指导: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官吏的设置,三公、郡守、郡尉、县令都属于官僚,说明秦朝实行官僚制,C项正确。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固化”说法错误,A项错误。材料仅仅提到御史大夫,无法说明“监察制度正式形成”,B项错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出现于西汉时期,D项错误。答案:C\n探究点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史料实证材料一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朝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由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n材料二自元朝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历经元明清,直至当今。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州和道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有何相同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演变的原因。提示:(1)相同点:都由监察区划转变为行政区划单位,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而存在。(2)原因:国家疆域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等。\n论从史出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1)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秦朝以后,通过不断分割相权,皇权逐渐加强,最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汉朝的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着眼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清分别设置了内阁和军机处,两者都不具有决策权。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n(2)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汉朝以来,中央通过分割地方军事、财政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通过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n(3)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加强思想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汉武帝通过“尊崇儒术”统一了士人的思想;宋朝以来,儒学进一步发展到理学阶段,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系起来,培养官民的忠君意识;明清时期,统治者运用八股取士钳制了士人的思想。\n(4)官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官僚队伍是中央集权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中央政府通过垄断官僚选拔的权力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是众多选官制度的成功代表。\n史家评述曾小华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中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君前臣名,父前子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n典型例题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民主政治的建立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n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要求结合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解答。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初期,地方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后来在三司之上增设巡抚以管理地方,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答案:B\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7 20:40:05 页数:46
价格:¥3 大小:664.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