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人民版必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检测(一)(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2022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表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周的分封制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主要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4.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5.《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A.郡县制B.皇帝制C.三公九卿制D.中外朝制6.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7.秦朝时李崇任陇西郡守,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下列与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B.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有权任免辖区内所属官员D.陇西地处秦朝的西部边疆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9.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7\n1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  )A.废分封,行县制B.废丞相,设内阁C.实行刺史制度D.推行行省制度1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12.《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1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1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16.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B.科举制C.编户制D.察举制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运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18.下图中,图一和图二标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  )7\n          图一            图二A.分封制与行省制B.郡县制与封国制C.分封制与刺史制D.郡县制与行省制19.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0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这些诸侯与周天子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封功臣谋士”时为什么将尚父列为“首封”?(8分)7\n(2)据材料二、三、四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6分)(3)材料五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了什么?(6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材料二 (赵匡胤)问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材料三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昭梿《啸亭杂录》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分别用何种政治制度治理国家?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最后各自导致了怎样的后果?(8分)(2)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内阁、军机处分别是在何时为什么目的而设立的?两者的设立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分权与集权的矛盾的看法。(6分)7\n23.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材料一 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材料二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和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材料三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请回答:(1)科举制的创立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4分)(2)试概括上述三则材料从哪几方面分析了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答案解析】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A 2.C3.C [③项中央集权制度到秦朝才开始确立。]4.D [宗法制下,分封的基本依据是嫡长子继承制,有严格的嫡庶之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背的。]5.A [秦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6.D7.C [根据秦制陇西郡守李崇的职权是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但无权任免辖区内所属主要官员,县令等由皇帝直接任免。]8.D [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二字,可解。]7\n9.B [结合材料及相关情景思考:秦结束了诸侯割据,吸取历史教训,为强化中央集权而采取了郡县制。材料的中心思想有两层:一是诸侯争战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二是如统一后再分封就是“树兵也”。]10.B [材料选自《韩非子》,其意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A、C、D都属于历代加强集权的措施,而B属于中央内部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11.D [秦朝创立的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其灭亡不是制度原因而是其暴政。]12.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为宰相,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可互相牵制和监督,避免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并没有轻视宰相一职。]13.C [根据材料中“中轴线”“最高大”等关键词可以看出,紫禁城的建筑理念体现了皇权至上。]14.A [由材料可知,中书省负责拟订诏书,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这正说明了隋唐时期中央机构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15.D [A、B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荀子·君道》中的话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为君之道,并不是要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是从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上而言的。]16.D [察举制是依据品质、才能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郭巨埋子养母被荐举为孝廉,正是察举制的反映。]17.B [“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是解题的关键,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祈盼自己的政权长治久安。]18.A [从两个都城名字可判断图一为西周,图二为元朝,由此可知选A。]19.D20.C [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21.(1)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隶属关系。因为姜尚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使其发展为强国,也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2)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同周王作战。(3)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经转移到“方伯”手中。22.(1)西汉初期统治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实行分封,所以采取分封诸王的措施,希冀中央不至于孤立,最后导致诸侯势力过大,引起七国之乱;北宋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地方势力,把地方权力都收归中央,导致地方困弱。(2)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发展为内阁,其职责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处,后发展为处理军国机要的主要机构。作用:明清两代统治者把中央集权推向顶峰。(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亦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过程。一方面,统治者为统治广阔的地域不得不把权力分配给地方政府,这样往往会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到中央统治;另一方面,为了遏制地方势力,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集权,但又会造成地方毫无实权,人浮于事,国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也可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3.(1)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7\n(2)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后来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0:15 页数:7
价格:¥3 大小:353.5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