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20230318117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时规范练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1.(2020四川绵阳三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病死甚多”,主张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上奏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然无恙。”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B.林则徐的报道较为客观C.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判断D.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2.(2020广东深圳二模)1841年,英军对广州发动进攻,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元里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周边百余村的团练手持戈矛犁锄,“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使得英军“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三元里抗英说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小生产者存在固有阶级局限C.战斗的意志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D.民众团结抗争勇于反击侵略3.(2020山东日照一模)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4.额尔金对法国公使葛罗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我们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也不能有。”额尔金的话最能体现英国的(  )A.战争目的B.战争经过C.战争结果D.战争性质5.(2020山西运城二模)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名称火炮/门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北洋水师19555632100212610.2日本联合舰队26856840840391614.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6.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中日战争。这体现出(  )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n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7.(2020广西柳州二模)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该学者旨在(  )A.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B.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D.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8.(2020江西九校联合考试)《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9.(2020山东青岛二模)《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A.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C.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10.(2020江西景德镇三模)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  )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11.(2020山西阳泉一模)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  )\nA.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B.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C.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12.(2020山东潍坊一模)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B.蕴含着民主革命的思想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国运的影响。\n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险远离家乡。1900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然而,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广泛的排外。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人且斜步如酒醉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枪刀、鱼贯而行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野蛮,我们宁憎恶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文明!”——以上材料均据[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整理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用合理)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n1.C 面对英军入侵,林则徐主张坚决抵抗,琦善主张停战和谈,两人的政治立场直接影响其对英军瘟疫的奏报,故选C项;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政治决策,“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林则徐与琦善的奏报都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判断谁的报道更为客观,排除B项;林则徐与琦善都是清政府官员,无法得出英军是否掩盖瘟疫的真实伤亡状况,排除D项。2.D 材料“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体现出民众团结抗击外来侵略,故选D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1842年《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民众的抗争精神,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B项;战斗的意志影响战争成败,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3.C 根据材料“边衅”“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等关键词可知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以传统华夷理念对待近代外交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项。4.D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可知,为此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而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战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也不能有”,都突出反映了战争的侵略性,故D项正确。5.D 图中表格展示了中日海军力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对比,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力量,没有反映出日本的综合国力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海军军事力量,不能反映清朝政治制度是否腐败,排除B项;表格仅体现了黄海大战前中日双方海军实力对比,无法体现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C项。6.C 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中“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中日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反抗日军侵略台湾,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没有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D项错误。7.C “始终犹豫不决”“无备战决心”“用人不当”“不敢坚持长期抗敌”等都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密切相关,腐朽的政治统治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题干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并没有指出要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表明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改革不再是重振国威的关键,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落后于日本,排除D项。8.C 根据题干可知,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运输难以与外国铁路竞争,致使沿线城市的百姓失业较多,生活衰败,增强了民众的反帝情绪,特别是助长了义和团盲目排外情绪,故选C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外国资本输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9.B 根据漫画中“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其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政府,但又各怀鬼胎,各谋私利,故选B项;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并非“列强合谋”,排除A项;材料除了反映列强合谋征服中国,还体现出列强之间各怀异心,C项不能准确体现材料的意思,排除;根据漫画“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列强合谋征服清政府,并非“扶植清政府”,排除D项。10.D 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们不得不改变一味镇压的方式,这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故选D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转变,无法体现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排除B项;“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是指扶植清政府,这不是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n1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人督抚,排除A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2.C 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与材料中“1903年出版”“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相符,故选C项。13.参考答案(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原因:日本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清政府守战和操纵自如,万众同仇。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中华民族日渐觉醒,刺激了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走向了疯狂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4.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历史研究应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原则。阐述:多样性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材料中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三个不同角度的史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是研究者叙述的史料,简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况;“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是亲历者的记述,描述了义和团员的举止;而“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人物的“褒扬”,蕴涵着时代的需要。三段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特征——农民阶级的局限及其民族抗争精神。单独运用上述史料之一,可能造成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有失偏颇。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事件应作全面、辩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其他论题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三则史料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描述,认识叙述者的身份或立场,进而运用全面的或辩证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5:15 页数:6
价格:¥3 大小:123.8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