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3/38

4/38

剩余3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课导入伯乐相马 23*马说 学习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培养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重点) 作者简介作者韩愈生卒年768-824字退之朝代唐代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州)评价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品《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背景链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均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生字学习◆生难字祗()骈()槽枥()粟()奴隶()食马者()执策()邪()zhǐpiáncáolìsùlìsìcèyé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字词释义即使。同“祇(只)”,只、仅。奴仆。(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次。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有时。同“饲”,喂。指代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表肯定语气。指示代词,这样。才能。才能和优点。同“现”,表现。犹,尚且。普通。等同,一样。疑问代词,怎么。助词,表停顿。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通晓它的意思。面对。表示惊叹,相当于“唉”。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语气词,表判断。 ◆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饲”,喂同“现”,显现、表现同“衹(只)”,只、仅 这样例句:是马也古义:今义:是对,正确(跟“非”相对)有时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或或者,或许◆古今异义怎么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安安全 ◆一词多义食策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动词,吃动词,同“饲”,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吃完动词,竭尽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动词,能够其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名词,才能代词,代指千里马代词,它的副词,表加强诘问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结构助词,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指千里马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言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固定句式:安求其能千里也(“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课文精讲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的作用。①首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起提挈全文的作用;②点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即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3.“祗辱于”“骈死于”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4.第②段中连用四个否定句,有什么表达作用?连用四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层层蓄势,增强了说服力。从行文来看,这是承开篇而来,讲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反面证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5.第③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抱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6.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似乎是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深入探究1.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独特见解?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借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写作特点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结构梳理马说托物寓意怀才不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被埋没——食马者不知(愚妄无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面展开论证)(痛惜)(谴责)(嘲讽) 主旨概括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拓展延伸病 马[唐]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7 05:06:02 页数:38
价格:¥2 大小:776.5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