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1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初中语文,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11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春到莱芜,牟汶河碧波荡漾,雅鹿山清幽静美,红石公园绿树葱茏________。莱城变美了,变靓了,恰似一位ē nuó________多姿的少女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1)葱茏⋅________(2)ē nuó________。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5⋅12”大地震中,四川省绵阳市桑枣中学七百多名师生能安然无恙⋅,得益于他们学校坚持如一的防震演习训练.B.在莱芜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同学们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满怀激情的吟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曾经制造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2011年5月1日被美军击毙.D.目前,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尤其是住房的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3.下列句子均有一处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1)据新华社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第五十一届世乒赛五个单项的冠亚军。(2)名著是对贤名士的智慧精华,是文化的精髓。阅读名著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4.名著阅读。        “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逆水行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得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得头点地,弯得浑身骨头格格响,汗流满面,汗浸得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倒了,跌个嘴啃泥,这倒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你瞧,这都是上帝亲眼看见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在仁慈的我主耶稣眼前!……”(1)这段文字选自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________》。(2)文段中的“我”是谁?________。原著中更多的是让读者看到该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5.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试卷第9页,总10页         2011年4月16日19时许,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发生森林火灾。4月17日21时,山风突然加大,已基本控制的山火再次燃烧起来。大火发生后,莱芜市立即启动防火应急预案,调集专业队员和武警、消防官兵800余人,全力控制火势,并迅速组织火区周边3个村1600余群众转移。济南、泰安等地110余名专业消防队员和600名省武警官兵连夜赶来支援。全市企事业单位人员也都积极加入到这场救火之中,1000人、3000人、5000人,快速聚集的军警民众汇集成强大的力量,向肆虐的山火进行了一次次扑击。4月19日7时,这场森林大火在经过近60个小时的艰苦鏖战后被成功扑灭。(1)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标题:________(2)针对这一事件,学校决定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请拟写一段发言词。(至少用一种修辞,不少于30字)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钓  雪  亭        (宋)姜 夔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1)诗人在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感情?(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7.填空。(1)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2)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3)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毛泽东的《沁园春》中,化静为动、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在《五柳先生传》的“赞”语中,有两句话概括了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6)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共50分))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 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 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试卷第9页,总10页         【乙】七月,戌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应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①者使东方来,以 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 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 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①谒:掌管进见的近待。②戏:古地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为天下唱⋅③遣诸将徇⋅地④授兵⋅以击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A扶苏以⋅数谏故以⋅反者闻二世B宜多应者⋅后使者⋅至C当立者乃⋅公子扶功二世乃⋅大赦天下D百姓多闻其⋅贤皆杀其⋅守尉令丞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译文:________②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译文:________(4)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预言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5)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9.漫话对联试卷第9页,总10页         ①对联,俗称对子、联语,雅称楹联。        ②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上承对立、平衡的自然大道,下依汉字的方块字形及其丰富内涵,不断发展,历经各朝各代,至清代达到巅峰。真可谓:地不分东南西亲,从宫殿庙堂到村屋茅舍,处处可见对联;人不分男女老少,从帝王将相到渔樵耕读,人人喜爱对联。对联已成为中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最普及、最受欢迎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渗透力、实用性以及覆盖面,是现今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        ③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样式。关于它的起源,有五代说、唐代说、梁代说、晋代说,众说纷坛,至今尚无明确定论。        ④对联按不同的方法,可分成若干种类。(A) 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_。        ⑤为辞旧岁、迎新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它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所谓桃符,就是悬挂门两边的两块木板,上画驱鬼慑怪的“门神”,如最先的“神茶、郁垒”,到后来的“秦叔宝、尉迟恭”。之后,“门神”逐渐被书写的“吉语”所代替。又后来,“吉语”成为对偶的“骈语”。最后发展成了两句对伏的句子,这就是春联。$(B),underline{多数人认为,春联最晚始于五代后蜀时期,代表作是后蜀君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⑥贴春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习俗。每到过年,国内外华人都要在自家门上贴一副喜庆吉祥的对联。这是一个数亿人的自发行为,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对联之所以⋅千年不衰,之所以⋅深入人心,恐怕与每年一次的贴春联大⋅有关系。        ⑦(C)春联的特点是:字数较少,多为5∼11言,还常配以4个字的横批_;一般用红纸书写,不裱直贴;内容多与迎新辞旧、喜庆吉祥有关。如迎春咏春:“新联一副报春讯;妙对两行传福音”。当春述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抒发理想:“闻鸡起舞;跃马争春”。图吉祈祥:“五彩云开祥气满;三阳运转惠风来”。勉志修身:“无春不岁;有志成才”。行业吉语:“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结合干支:“乙星明亮春情动;酉殿辉煌瑞气生”。结合生肖:“昨夜金鸡辞我去;今朝玉犬叩门来”等。        ⑧春联是对联的一个门类,所以也同样必须符合对联的格律。简单地说,春联的格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词语对偶。二是音调对立。三是形对意联,即上下联内容相关,服务于同一主题。        ⑨软笔书法,是春联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人们历来推崇联墨合壁,要求作春联者,最好自己能把春联书写出来。当然,书写春联自有一定的格式规矩,不能想当然地随心所欲。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自上而下竖写;先写上联(右联),再写下联(左联);春联的横批,从右到左书写。        ⑩贴挂对联也有讲究。由于对联一般都是竖写的,所以贴挂对联时,必须上联贴挂在右边,下联贴挂在左边。(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文中第⑥段加点的“之所以”“大”能否去掉?为什么?试卷第9页,总10页 (3)文中(A)(B)(C)处均运用了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并分析其作用我选择的是________处,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4)请根据所学知识,补出下联。上联:写对联,抒情怀,传承民族文化;下联:________。(5)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很少有人自己创作并书写对联了。对此,你有何看法?答:________。10.那一抹金黄色        李洪敏    ①一场秋雨,零零星星地飘洒在了睡梦里。晨起时,坐在床上穿衣,习惯性地向窗外一瞥,心里一震,昨晚还是苍翠的那一树的法国梧桐树叶,经过了一场秋雨的淋沥,一夜之间,竟多数换了容颜--黄了,金灿灿地掩映在另一半的绿叶里。黄绿相间,煞是好看。不知怎的,这些黄叶一下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________,有泪溢出,却说不清因为什么。        ②这以后,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浏览起身边的颜色。才发现,每日行色匆匆的我们不知季节的变换早已无声无息地开始了。秋的画笔已涂抹掉了夏的浓绿,浅黄、鹅黄、绿黄、深黄、黑黄、金黄、枯黄……处处皆是,世界仿佛置身于了黄色的海洋里。        ③晚饭过后,围着小区散步,蓦然发现小城里秋的最美的颜色原来驻在马路两侧那一株株银杏树上。这儿绿意早已退场,退得找不到一丝绿的痕迹。金黄色开始上演,演得酣畅,演得浓烈。整株整株的银杏树,换上了金灿灿的艳装,仿佛哪个调皮的顽童打翻了黄色的染料桶泼溅而成,黄得纯净,黄得匀称,黄得透亮,不掺一点杂色。扇形的叶子一团团,一簇簇,如同成千上万的黄蝴蝶聚在一起开着盛会,大的,小的,攒着、挤着、闹着,颇有“秋意闹枝头”的阵势。        ④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每晚,我都会在晚饭过后,溜达到这儿。一个人,悄悄地,静静的,散步在树与树之间。用手抚摸抚摸它那粗糙的枝干,扬扬头伫望一下它的容颜。橘黄色的路灯斜照过来,一半亮亮的,一半暗暗的,夜色下的银杏没有了白日里阳光下的靓丽,却多了一份朦胧迷离的美。我站在树下,望着那些金黄的、繁多的扇形小叶,只觉得满眼的美丽,满心的欣喜,却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辞藻来描绘。 我想我要是画家,我会用手中的画笔绘出这份美丽;我要是作家,我会用键盘敲打出最美的文字;我要是摄影师,我会用摄像机留住这份秋韵的别致……可惜,我什么也不是,我只能很质朴地、拙笨地把抹金黄色收藏在心底。        ⑤远处有乐声悠扬,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行人穿过树下,不时闪过的车灯打在它的身上,一明一灭,马路上轰鸣的车声接二连三,周围是喧闹的。不知怎的,我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的,充满禅机的世界里。        ⑥起风了,有几只困了、累了的“黄蝴蝶”,一不小心被风儿吹落,无奈地随着风、打着旋,恋恋不舍地,幽幽地飞离了母体,然后卧在了树的脚下,乖巧的、安详的,如同在外面疯玩了一天的顽童回家后依恋在母亲身边。        ⑦我俯身拾起几片,放在鼻尖嗅一嗅,分明闻到了一股曾经的生命的青涩。放到手里,细细地摸索着它的纹理,分明感觉它一息尚存的心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何尝不是这样呢?        ⑧有生的繁衍,必有物的衰微,一荣一枯,才会生生不息。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⑨人常叹“自古逢秋悲寂寥”,奇怪,如今我心里已没有了先前看见看见落叶时伤试卷第9页,总10页 感的情绪了。        ⑩只是心中留驻了这秋的一抹金黄色。(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不知怎的,这些黄叶一下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有泪溢出,却说不清因为什么?②卧⋅ 在了树的脚下,乖巧的、安详的,如同在外面疯玩了一天的顽童回家后依恋在母亲身边。(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如今我心里已没有了先前看见落叶时伤感的情绪了”。(4)请具体分析文中第四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结合你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谈谈你对文章第八段的理解。三、写作(共50分))11.题目:爱使我更加美丽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试卷第9页,总1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11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lóng,婀娜,lóng,婀娜2.D3.解析:(1)本题属于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刚刚”和“最新”重复.(2)本题属于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这一句属于缺少宾语.答案:(1)把“刚刚”或者“最新”去掉一个即可(2)在“写作”后面加上“水平”或“能力”.4.童年外公,残暴、贪婪、专横、吝啬5.(1)本题考查学生新闻标题的拟写,经分析,本新闻的事物是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事件是发生森林火灾被成功扑灭.所以可以提炼为:雪野大火成功扑灭(2)本题考查学生主题班会的发言词,注意此题为开放题,能用上一种修辞,内容扣住“团结、环保”等作答即可.答案:(1)灾害无情,人定胜天;众志成城,无畏艰难;一方出险,八方支援;雪野大火成功扑灭;加强防火意识,保护自然环境.(2)大火虽然被成功扑灭了,但沉痛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今天让我们开展一次“加强防火意识,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让我们全民行动起来,提高警惕吧!6.(1)全词深情缱绻,缠绵哀婉. 此首元夕感梦之作.起句沉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当初”一句,因恨而悔,悔当初错种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既经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梦,而梦中隐约模糊,又不如丹青所见之真.“暗里”一句,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鸟惊醒.换头,伤羁旅之久.“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谁教”两句,点明元夕,兼写两面,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一种无可奈何之苦,令读者难以为情.(2)本诗通篇写景,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便结合诗中景物的特点,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意.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答案:(1)惆怅、孤独、寂寞之情.(2)借景抒情.译文:风雪交加的寒夜,独倚阑干,四顾无人.就连一个钓鱼的人都没有,让人倍感惆怅.偶尔有官船从桥边经过,却也是寂静无声.就连平日争鸣翔集的白鹭,此时也静静地飞,平静地落下.7.老骥伏枥奉命于危难之间试卷第9页,总10页 天街小雨润如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阅读(共50分)8.(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①句译文:陈胜、吴广都被编进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②句译文:向全国发出号召(倡导).“唱”同“倡”,带头,倡导;③句译文:派遣将领们夺取土地.“徇”攻占(土地);④句译文:授予他们兵器去迎击起义军.“兵”指兵器.B(朝廷)征发贫苦人民九百人去驻守渔阳,停驻在大泽乡.,(谒者)回答说:“那不过是一群盗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全部抓获了,不值得担心.”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5)考查通过文中人物的神态描写的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通过“怒”、“悦”、“大惊”这些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秦二世是一个喜欢报喜不报忧、面临强敌惊慌失措昏庸无能的糊涂君王.答案:(1)编次;“唱”同“倡”,带头,倡导;“徇”攻占(土地);“兵”指兵器.(2)B(3)①(朝廷)征发贫苦人民九百人去驻守渔阳,停驻在大泽乡.②(谒者)回答说:“那不过是一群盗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全部抓获了,不值得担心.”(4)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5)通过“怒”、“悦”、“大惊”这些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秦二世是一个喜欢报喜不报忧、面临强敌惊慌失措昏庸无能的糊涂君王.9.(1)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文章每段的中心意思,分析并整合即可解答.(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A,分类别,作用是将对联的种类说得更加条理清晰.读好书,做好人,争当三好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代的.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宣传对联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试卷第9页,总10页 10.(1)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处于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段落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来讲,通常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则多为后文内容做好铺垫,使得感情的抒发顺畅自然,同时,在本文中,作者写道自己流泪却不知道原因,则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也点明了文章写作的中心,呼应标题.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时,注意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分析.①柔软,本义与“坚硬”相反,形容事物易于改变形状,在这里形容作者的感情上突然软弱了,为了落叶而伤感不已.②卧,本指躺,在这里形容落叶静静呆在树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似乎落叶对大树有一种眷恋之情,表现落叶虽然不舍却甘愿为了明年的新叶牺牲自己的生命,使得文章更为感人.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通过对全文作者思想变化和情感变化的把握,让我们知道,作者通过对落叶的进一步体味,已经从一开始的叹息遗憾变得豁达,因为他体悟到逝去是为了更好地重生,结束也是另一种开始,只要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天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因此,作者“心里已没有了先前看见落叶时伤感的情绪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对散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分析句子内容,抓取关键词判断出修辞手法,结合其一般作用对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抒发出自己强烈的对落叶的喜爱之情,并且使得文章的气势增强,也使读者被这份感情所感染.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个人生活经历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阅读第八段,可知作者想要表达一种生死轮回,虽死犹生的人生感悟,落叶虽然逝去,可是来年又会生发新芽,残花虽然凋零,是为了化作春泥护花,消亡孕育着新生,离去意味着归来,我们只要坦然面对人世间的变故,就能获得一种永恒存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第一段开篇点题;点出触发作者思考的金黄色;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①柔软,本义为软和,不坚硬,在这里指作者看到黄叶而引发的伤感情绪.②“卧”字,本义有躺、趴的意思,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落叶在树下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落叶虽留恋却甘愿落去、积德奉献自己的精神状态.(3)作者原先伤感的情绪缘于叶的枯黄所引发的作者对年华逝去的感伤,而落叶安详的状态、奉献自己的精神,则让他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试卷第9页,总10页 此时的他已经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了,所以他没有了先前看见落叶时的伤感情绪了.(4)作者用三个赞美金黄色秋景的句子构成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体现了作者对这一抹秋的金黄色的喜爱和欣喜之情.(5)示例:树叶由苍翠到金黄直至凋落,整个过程就像是人的生命历程,一个生命历程的终结也就是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我们没有必要为逝去年华而感伤,坦然面对,生命就会更加有意义.三、写作(共50分)11.【例文】爱使我更加美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爱我的家人,他们的爱使我美丽.我父亲是家里的贤内助,做饭,洗衣,打扫房间都是他工作之余的任务.父亲很累,这一点我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每天早晨,父亲都会准时打电话叫我起床,每当我不耐烦的将电话贴近耳边的时候,电话的那一头便播起了天气预报.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父亲便会急急忙忙的从单位飞奔回家,为我在短时间内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而他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匆忙的吃过饭,便又赶到单位去上班.我的父亲是个老实人,他以给予最平凡而又伟大的爱,使我美丽.我的母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爱的人,从小到大,她几乎没照顾过我.在我眼中,她是个不折不扣的 工作狂,当别人都为自己休假做准备的时候,她却坚守岗位,因为她想为我多挣些钱.我总是不理解她,我讨厌她总是不多陪陪我,这一点妈妈是知道的.每当老师 布置写关于父母的作文时,母亲总会说:“写你爸爸吧,他又要工作又要照顾这个家,一天到晚多累呀!”“那么您呢”?我暗暗的想.我知道母亲也是爱我的,只 是她爱的方式不同,但同样是爱,同样也使我美丽.我的小狗“莎莎”同样也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每当看到它摇着尾巴歪着小脑袋向我走来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暖洋洋的.每 当我伤心的时候,他便会踏着轻快的小碎步向我走来,舔一舔我的手,诧异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你为什么哭了呢?”这时我的心情便会好了许多.记得不久前的一 次,父亲在帮我复习生物提问道“动物是靠什么支撑身体的?”我想了许久,都没有答出来,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原本卧在一旁的“莎莎”便幽幽地站起来不屑一顾地望着我,我突然想到了答案“是四肢,对,一定是.”我笑了,父亲也笑了,也许“莎莎”也在笑…爱是循环的,是无私的.爱与被爱都是美丽的幸福的,我爱我的家人,他们的爱使我更加美丽!试卷第9页,总1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09 23:55:02 页数:10
价格:¥17 大小:37.30 KB
文章作者: 真水无香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