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三首PPT课件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7

2/57

3/57

4/57

剩余5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9古诗三首 深秋时节,诗人白居易为江上落日和新月升起的奇丽景象所陶醉;庐山雄奇险秀,诗人苏轼在畅游欣赏之余,感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梅雪争春,诗人卢钺又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随诗人一起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新课导入 白鹿洞三叠泉瀑布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pó)阳湖畔、长江之滨。庐山中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 瀑,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其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等。1996年12月,庐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暮江吟[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要作品: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走进作者 有感情地诵读古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mùsè古诗诵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的倒影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诗文解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成“照”字好吗?为什么?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现象?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爱。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rǎn)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弯弓。这里指珍珠。好像。 露似真珠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暮江落日色彩明丽露伴新月和谐宁静喜爱赞美结构梳理暮江吟 主旨概括《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走进作者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shìyuán古诗诵读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书写,题写。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不能辨别、认识。因为。诗文解读面貌,诗中指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写景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角度:正面侧面位置: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启示: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头仰望 低头俯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层峦叠翠的深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因果倒装句明理 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 说说这两句诗给你什么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启示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题西林壁写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不同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赞美庐山奇景蕴藏深刻哲理结构梳理明理变幻莫测寄意深远 主旨概括《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雪梅[宋]卢钺 卢钺(yuè),南宋诗人,自号梅坡,生卒年不详。主要作品:《雪梅》两首。走进作者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lúyuèxiánɡsāoxùnshū古诗诵读 服输。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搁”,放下。评议。诗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不及,比不上。降阁评章逊诗文解读骚人诗人。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思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将雪和梅都拟人化了,写雪和梅为了“争春”而相持不下,谁都不肯服输。描写新颖别致,生动有趣。拟人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意:诗人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笔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意: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一段清香。 诗人将雪和梅进行对比,巧妙地写出了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雪花洁白无瑕却无清香,梅花芬芳高雅却不够洁白。也是“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 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梅雪争春对比梅——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结构梳理雪梅 主旨概括《雪梅》通过写梅雪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拓展延伸拓展一拓展二 题壁诗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盛于唐、宋。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是有感而作、有所寄托的。拓展一返回 拓展二饱含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 返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 1.读一读,连一连。随堂练习mùsèsāoyuánxùn骚暮逊瑟缘 课内阅读。暮江吟一道____________,半江瑟瑟________。______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1)将古诗补充完整。残阳铺水中半江红可怜露似真珠月似弓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______比作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整首诗格调清新,色彩明艳,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唐白居易露珠珍珠弯月弯弓对大自然的热爱 3.古诗积累。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我登上飞来峰顶那座高高的塔,听说晨鸡初鸣时在塔上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远望的视野,只是因为我在飞来峰的最高处。 背诵这三首古诗。收集一些赞颂梅花的古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课后作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04:20:02 页数:57
价格:¥2 大小:3.7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