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数学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2025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第1课时角的比较【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会利用角的平分线求角的度数.3.从学生熟悉的线段的比较中得出“角的比较”的方法,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几何直觉.4.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重点是认识角的大小,分析角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难点】难点是认识角的大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怎样比较图中线段AB,BC,CA的长短?那么怎样比较∠A,∠B,∠C的大小呢?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在一张透明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OB,把这张透明纸折叠,使角的两边OA与OB重合,然后把这张纸展开、铺平,画出折痕OC.试比较∠AOC与∠BOC的大小.[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角的比较方法和角平分线,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情境1中(1)度量法和叠合法,AB<AC<BC.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叠合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BOC.它们的关系是:∠AOC=∠AOB+∠BOC;∠BOC=∠AOC-∠AOB;∠AOB=∠AOC-∠BOC.情境2中两角相等.[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角的比较问题1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问题2用叠合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7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1)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数值的大小.(2)叠合法:把一个角放在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边的同侧.2.角的平分线问题1什么是角的平分线?问题2如何表示角的平分线?[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得出结论.[归纳结论]从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角平分线的表示:①OC是∠AOB的平分线;②∠AOC=∠COB=∠AOB,∠AOB=2∠AOC=2∠COB.作角平分线的方法:①利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取角的度数的一半并画出射线;②折叠:把已知角的两边重合后再折叠,可得已知角的平分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学目标】1.已知∠α=18°18′,∠β=18.18°,∠γ=18.3°,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α=∠βB.∠α<∠βC.∠α=∠γD.∠β>∠γ2.如图所示,已知∠1=20°32′,∠AOB=46°,求∠2的度数.A.∠AOB与∠POC互余B.∠POC与∠QOA互余C.∠POC与∠QOB互补D.∠AOP与∠AOB互补7 [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角的比较、角的平分线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C2.解:∠1=20°32′,∠AOB=46°,∠1+∠2=∠AOB∠2=∠AOB-∠1=46°-20°32′=25°28′.3.(1)=(2)>(3)=(4)<4.(1)40°(2)30°(3)7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怎样比较两角的大小?什么是角的平分线?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相互交流一下.[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的“练习”和教材的“习题4.5”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角的补(余)角【教学目标】1.理解互补、互余的概念,并能利用补(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2.从学生熟悉的角的比较和平分线中引出补(余)角的概念,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补(余)角的概念的理解;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几何直觉.3.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直角和平角,能用符号语言描述直角和平角,能运用互补(余)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重点是理解互补(余)的性质.【教学难点】难点是认识角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如图①,∠1+∠2=180°,则∠1和∠2之间的关系如何叙述?(2)如图②,∠α+∠β=90°,则∠α与∠β之间的文字关系如何叙述?7 [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如图③∠1=∠3,∠1与∠2互补,∠3与∠4互补,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互补(余)的概念,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得出互补(余)的性质.情境1中(1)∠1叫做∠2的补角,∠2也叫做∠1的补角,∠1与∠2互补.(2)∠α叫做∠β的余角,∠β也叫做∠α的余角,∠α与∠β互余.情境2中∠2=∠4.[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补(余)角问题1怎样的两角互补?怎样的两角互余?问题2补(余)角的性质是什么?[教学说明]学生通过画图,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得出结论.[归纳结论]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大小关系是().A.余角比补角大B.余角等于补角C.余角比补角小D.不能确定2.如图,点O在直线PQ上,OA是∠QOB的平分线,OC是∠POB的平分线,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OB与∠POC互余B.∠POC与∠QOA互余C.∠POC与∠QOB互补D.∠AOP与∠AOB互补3.已知一个角的补角和这个角的余角互补,求这个角.4.(1)如图(1)所示,∠AOB=∠COD=90°,∠1与∠2相等吗?为什么?(2)如图(2)所示,直线MN与PQ相交于点E,∠1与∠2相等吗?为什么?[教学说明]7 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补(余)角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D2.C3.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补角是(180-x)度,它的余角是(90-x)度.根据题意,得(180-x)+(90-x)=180,解得x=45.所以这个角为45度.4.解:(1)相等.因为∠COD=90°,所以∠2+∠BOC=90°.因为∠AOB=90°,所以∠1+∠BOC=90°.所以∠1=∠2(同角的余角相等).(2)相等.因为点M,E,N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MEN=180°,即∠2+∠PEN=180°.因为点P,E,Q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PEQ=180°,即∠1+∠PEN=180°.所以∠1=∠2(同角的补角相等).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怎样的两角互补?怎样的两角互余?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的“练习”和教材的“习题4.5”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用尺规作角【教学目标】1.了解尺规作图的概念和意义.2.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们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4.从如何画美丽的图案引入尺规作图的概念,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作一角等于已知角”的做法的理解和过程的叙述;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尺规作图的步骤,使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掌握图形运动的直观根据.5.能用适当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重点是会用尺规作角.【教学难点】难点是作角的和、差、倍数.【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如下列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是利用哪些作图工具画出的?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尺规作图问题1什么是尺规作图?你对尺、规有怎样的理解?问题2用尺规作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学说明]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尺规作图的概念,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基本尺规作图的一般步骤.[归纳结论]7 几何中,通常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来画图,这种画图的方法叫做尺规作图.(1)尺规作图是画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要求只能限定用直尺和圆规这两种工具完成画图过程.(2)直尺的功能: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边延长.圆规的功能:以任意一点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一段弧.尺规作图题的步骤:(1)已知:当题目是文字语言叙述时,要学会根据文字语言用数学语言写出题目中的条件;(2)求作:能根据题目写出要求作出的图形及此图形应满足的条件;(3)作法:能根据作图的过程写出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当不要求写作法时,一般要保留作图痕迹.对于较复杂的作图,可先画出草图,使它同所要作的图大致相同,然后借助草图去寻找作法.用尺规作图时一定要保留作图痕迹.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1:10000的比例尺,即用1cm表示100米,精确到0.1cm,按下列要求画图.如图,某人从O点向南偏西30°方向走了100米,到P点,从P点向南偏东60°方向走了173米,到Q点,再从Q点向北偏东30°,走了100米,到达A点,通过度量来计算一下该人这时到O点的距离和相对于O点的方位.2.如图所示,∠AOB是已知角,求作∠DEF使∠DEF=∠AOB的作图过程,依据作图试写出具体的作法.[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尺规作图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如图,(1)作射线AC.(2)在射线AC上截取AD=a,DB=b,且点B与点A异侧.(3)线段AB就是所求线段.2.OA≈1.7cm即OA的距离约为170米,A点的方位是南偏东60°.3.作法:(1)在∠AOB上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P,Q;(2)作射线EG,并以点E为圆心,OP长为半径画弧交EG于点D;(3)以点D为圆心,PQ长为半径画弧交第(2)步中所画弧于点F;(4)作射线EF.7 则∠DEF即为所求作的角.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尺规作图?尺规作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相互交流一下.[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的“练习”和教材的“习题4.5”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数学
发布时间:2025-05-29 09:20:01 页数:7
价格:¥1 大小:476.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