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2025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5

2/65

3/65

4/65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4唐诗五首第2课时第1课时 第1课时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唐代,走进唐诗。简介唐诗 唐诗五首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了解律诗 基本特征如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安排有一定之规,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野望王绩 【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背景链接】唐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官,躬耕东皋。此诗应作于他辞官隐居之时。 东皋徙倚驱犊放声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ɡāoxǐd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顾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______”词用得好,它写出了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秋色”“落晖”等词呈现出浓浓秋意,蕴含着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返”“归”等词本充满温情,但在诗中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及孤独苦闷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较早的一首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板书设计野望首联:徙倚——彷徨颔联:落晖——萧瑟颈联:返、归——孤独尾联:采薇——知音难觅 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是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人去楼空、吊古伤今的寂寞之感,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作者简介】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背景链接】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崔颢千载萋萋放声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hàozǎiq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第一个“空”字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五、六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第七、八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小结: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和思念家乡之愁。 板书设计黄鹤楼空间:虚无时间:邈远写景(树、草):实写抒情(日暮、烟波):点明主旨 使至塞上王维 放声吟诵,读出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此诗押“ɑ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如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中,“直”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茫茫大漠之中一缕烽烟直上云霄的壮丽景象,“直”字显得很有力量,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远行之人,用在这里,暗示此次行程的遥远。此外,“征蓬”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漂泊无定的愁绪。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和苍茫之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行程和行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颔联:抒情——内心抑郁颈联:绘景——塞外风光尾联:叙事——战事紧张孤独苦闷慷慨悲壮 第2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去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回顾导入 渡荆门送别李白 朗读全诗。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大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随怜连音读得温柔,情意绵绵,读出留恋与不舍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 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代此行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 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高山、平野、江流;是以移动视角来写的。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物?写作角度是什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彩;是以静观的视角写的。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旅程颔联:山、水(动景)颈联:月、云(静景)尾联:留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背景链接】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放声吟诵,读出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始回,尚未筑巢,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都表现了早春的特点。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说明“莺”“燕”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尾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图景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燕、花、草,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爱与愉悦。 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所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所见:水涨云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所感:最爱→行不足主旨:对初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5-06-17 11:00:02 页数:65
价格:¥1 大小:10.93 M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