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程标准和课后练习答案(2025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课程标准和课后练习答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第8课中国同盟会【P48想一想】为什么《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起来?清政府彻底暴露傀儡本质: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镇压反帝活动,表明其已完全沦为列强工具(“洋人的朝廷”),丧失民心。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巨额赔款(9.8亿两)加剧民众苦难,列强驻军、拆毁国防(如大沽炮台)使中国主权尽失。改良道路破产: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丑条约》证明清廷无法通过改革自救,激进革命成为唯一出路。民众觉醒加速:知识分子和新兴阶层(如资产阶级)认识到必须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亡图存,推动革命思潮(如孙中山革命活动)传播。【P48材料研读】谈谈章士钊对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认识?章士钊高度认可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地位,视其为革命“初祖”“北辰”,认为孙中山是革命先驱与引领者,是新中国理念的关键象征,有他中国才有望变革进步,凸显孙中山在革命思想传播、实践引领上的核心价值,是革命的旗帜与灵魂人物。【P50材料研读】阅读材料,说说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黄花岗起义意义重大:起义中烈士们的牺牲展现出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发全国人心,让民众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成为武昌起义的重要前奏,为辛亥革命成功奠定思想、精神基础,其价值可与武昌起义并肩,推动了革命进程,加速清朝统治崩溃。【P51课后活动】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张?社会现实:清末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主张:呼吁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清王朝统治。2.阅读关于革命党人事迹的书籍,讲述一位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示例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前,写下《与妻书》,表达对妻子的爱与愧疚,毅然赴死,起义时奋勇杀敌,最终被捕牺牲,为革命奉献一切。示例2:革命党人秋瑾为推翻清朝统治,投身革命,倡导女权,组织起义。1907年因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临终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展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第9课辛亥革命【P54材料研读】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孙中山认为临时大总统职责是:遵循国民公意,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谋求民生幸福;要忠于国家、为民众服务;待专制推翻、国内安定、民国获国际认可,便解职。【P55想一想】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确立民主共和:明确“主权在民”,废除封建专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三权分立:仿效西方民主政体,规定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衡。保障民权:首次以宪法形式规定公民自由、平等权利(如言论、集会等)。限制专制:通过责任内阁制约束总统权力,防止独裁。意义:虽未彻底实施,但以根本法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基础。2 【P57课后活动】1.武昌起义胜利后一个多月,全国十多个省相继宣布独立,革命迅速蔓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清末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清廷不满已久,武昌起义点燃反清烈火,各省响应求变。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宣传动员,为各省独立奠定思想基础。清廷腐朽失信:清政府腐败无能,沦为“洋人的朝廷”,新政等举措难挽民心,各省对其失去信心,借起义脱离。革命党人推动:各地革命党人积极筹备、响应,组织力量起义,带动省份独立浪潮。2.你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残余(如军阀)依旧存在,民族未真正独立。人民未获解放:广大民众依旧受压迫剥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等,政治、经济权利未充分保障,人民未实现真正解放。革命成果被篡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复古尊孔、专制独裁,背离革命初衷,无法完成历史任务。第10课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P59想一想】“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主权严重丧失:日本攫取山东、东北、蒙古等地的特权,中国领土和利益被进一步侵蚀。加深殖民化:经济(如汉冶萍公司)、政治(顾问权)、军事(军械厂)受日本控制,半殖民地程度加剧。激发民族觉醒:民众强烈抗议,掀起反日浪潮(如抵制日货),推动爱国运动发展(为五四运动埋下伏笔)。暴露袁世凯卖国:接受条款使其丧失民心,加速其复辟失败。结论: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但民众抗争意识增强。【P59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分析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蔡锷视袁世凯称帝为“谋逆”,斥责其“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表明自身“义不从贼”的立场,通过严拒伪命、奠定滇黔、布檄声讨,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共和。【P61课后活动】1.为什么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很快失败?违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必然短命。统治基础崩溃:众叛亲离的孤立处境。卖国行为激化矛盾,社会各阶层反抗。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先后发起和参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搜集相关资料,说说你怎么认识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奋斗精神。执着信念:始终坚守民主共和理想,即便辛亥革命后共和屡遭破坏,也未放弃,持续为恢复共和战斗。担当奉献:以民族、国家利益为先,不计个人得失,为护共和,奔走组织、号召力量,彰显担当。抗争不息:面对袁世凯复辟、军阀独裁等,不断发起斗争,抗争精神成为民主革命的精神指引,激励后人追求民主自由。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5-07-11 20:20:02 页数:2
价格:¥1 大小:35.0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