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2.(2021·安徽安庆示范高中高三4月高考模拟)汉代政府很重视农神祭拜,祭拜的对象包括神农炎帝、后稷、土地神、蚕神、谷神、雨师和风伯等。朝廷也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对民间神灵信仰内容和祭祀形式予以规范和指导。汉代政府高度重视祭拜农神,意在(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民间以农为本意识C.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借助农神恢复农业生产3.(2021·安徽江南十校二模)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B.精耕细作模式C.水利灌溉工具D.政府重农抑商4.(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据《五峰集》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蕃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据此可知(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B.主客户间矛盾激化C.北宋商品经济发达D.客户人身相对自由5.明洪武二十六年,在全国赋税收入中,粮食近2000万石,而钱钞仅46000锭,占赋税的比重不到1%。明中期后,银两成为主要的财政核算单位。到清康熙中期,实物赋税与货币赋税的比例已达1∶2。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B.货币发行制度出现重大调整C.财政收入支出已经基本实现货币化D.赋税征收与经济结构特征存在反差6.(2021·宁夏中卫二模)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A.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统治政策的调整推动社会进步C.手工业生产方式变化D.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7.(2021·四川宜宾二模)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  )\nA.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B.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C.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D.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8.(2021·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等粮食输出区,反而由湖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9.(2021·安徽淮北模拟)下面是《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  )时间通商抑末洪武年间11宣德至景泰年间13嘉靖年间72隆庆至天启年间60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10.(2021·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明清时期江南的大型茶叶种植园慢慢开始向民间发展,小户人家的种植业慢慢兴起,大型的种植园雇佣了很多的无地农民,使他们成为茶园生产的雇佣工人,大片的土地被地主用来种植茶叶,城市里出现了茶叶制作的手工作坊,越来越多的新兴工艺被用在了茶叶的生产上。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  )A.茶叶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商品经济向农村地区延伸D.种茶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11.(2021·江苏苏锡常镇模拟)康熙年间,江南百姓向康熙帝进献《耕织图》,康熙帝非常喜欢,命宫廷画师重绘此图,耕图、织图各23幅,形象地描绘稻作和蚕桑的生产过程,再现生产工具使用方法和过程,还为之作序题诗。这主要反映出(  )A.江南成为经济重心B.清朝推行重农政策C.统治者文化修养高D.清朝文学艺术繁荣12.(2021·山东济南高三学情诊断考试)明代李梦阳在《明故王文显墓志铭》中提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王阳明在《节菴方公墓表》中提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安徽合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使农民在自然灾害侵袭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宋朝的统一不仅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局,也为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宋太宗下了一道粮食品种南北大交流的诏令,“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原产于占城的稻种,又自福建\n移种于江淮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在宋代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棉花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是在广南东西、福建路,到南宋后期也扩展到两浙、江南东西路,并作为夏税交纳。又如西瓜自辽初由回纥传入辽,金代传入黄河中游的河南,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自金朝“携‘西瓜种’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西瓜遂传入江南。——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农作物品种交流的历史条件。(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农作物品种交流的历史影响。(15分)14.(2021·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项目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936.5南方3117624150654851.763.5总计6854276237343565.4100——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2分)\n专题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D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专门放牛的奴隶”可知,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2.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代政府通过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体现对祭拜农神的重视,进而提高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强化以农为本的意识,故选B项。3.B 解析:由材料“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可知,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选B项。4.D 解析:根据材料“有些客户或丁口蕃多,衣食有余……便欲脱离主户而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因商品经济发展,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此出现“脱离主户”现象,故选D项。5.D 解析:材料“银两成为……比例已达1∶2”说明明中期后货币赋税在财政收入中占主要地位,这与明清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经济结构存在反差,故选D项;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收入,不是货币发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实物赋税与货币赋税的比例已达1∶2”说明没有实现货币化,排除C项。6.D 解析:根据材料“加入匠籍”“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可知,宋代对工匠的管理放松,工匠的待遇、身份地位提高,故选D项。7.A 解析:材料中1581年明朝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反映了对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故选A项。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湖地区在宋代是粮食产区,在明朝成为粮食输入区,而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产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地区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松江成为棉纺中心,这均表明明朝中后期形成了多个区域经济中心,故选B项。9.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明朝“通商”出现的频率呈增加的趋势,而“抑末”却呈现降低的趋势,这反映出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出现了变化,即由“限制商业发展”转变为“逐渐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即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项。10.D 解析:从材料“雇佣工人”和“手工作坊”可知,大型茶叶种植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出茶叶种植业的兴盛,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项。11.B 解析: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政策,材料“描绘稻作和蚕桑的生产过程,再现生产工具使用方法和过程”表明是农业生产,而“康熙帝非常喜欢”“还为之作序题诗”表明皇帝高度重视,故选B项。12.D 解析:根据材料“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可知,李梦阳和王阳明认为商业和其他职业虽然道路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发达,两人都肯定了商人和商业的价值,表明当时传统的抑商观念受到冲击,故选D项。13.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北宋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影响: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商\n品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14.参考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4 17:00:01 页数:5
价格:¥3 大小:26.0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