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考点精讲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3/28

4/28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写作学写游记 目标导航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学写游记一条线索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写按照游览者独特体验,分类描摹一片美景明确重点,详略得当:描写景物和抒发感受是写作重点,须详写;交代行踪宜略写抓住特征,善用技法:选择旅途中最富特征或代表性,或感受最深的景物,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多角度描写。一份感悟寄情于景,主题鲜明: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以知识的熏陶所至所见所感一般采用先概括再分述的结构。抒情、议论等。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景论理。写作指导 写法选好立足点,注意观察角度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融情于景思路交代景物的特点按照观察顺序写作要表达出独特的感受审题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片段写作定点观察某处景物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题文展示 ①运用比喻,将荷叶的碧绿、分布之广和荷花盛放时期的娇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②调动多感官。从视觉、嗅觉角度展现荷叶、荷花的美丽、清香。③引用诗文名句,增添文采的同时更引人思考。例文展示刚步入曲院风荷景区,我就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好美啊!”伫立湖边,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绝美的图画:一片片碧绿的荷叶,高高低低,一望无际,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朵朵红的、粉的、黄的、白的荷花,五彩缤纷,点缀其间,像一个个娇羞可人的小姑娘。荷叶田田,花儿娇艳,荷香扑鼻,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无数游客在争相拍照。也无须选择角度,随手一拍,定格的都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我不禁想:人们爱荷,是爱她“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清新美丽,还是爱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呢?】①②【③ 名师总评:作者定点于曲院风荷景区湖边,视线从湖面风景转移至湖边游客,观察角度由下而上,思路清晰,描写细致。最后,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思考:人们爱荷到底是爱荷花的外表还是品质呢?值得回味。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什么风景名胜让你得到的审美享受最多?让你受到的触动最大?让你的感悟最深?仔细思考后,选定写作对象。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对景物进行描写,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虚实结合,描绘景物。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精选写作对象突出景物特征融入自己情感 ①开篇交代游览的时间(春日)、人物(“我”、父母和伙伴)和地点(桃花谷)。例文展示游桃花谷春日的风是如此温和,春日的雨是如此绵柔,春日的景是如此诗情画意。在这如诗般的季节,我陪着父母,约来伙伴,沐着春风,一同前往坐落于竹林关镇的桃花谷。】①【 ②写远望桃花之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桃花”比作“云霞”,形象地写出了漫山桃花竞相绽放的热烈景象。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近观桃花之美。一个“挤”字,把桃花写“活”了。桃花谷可不是浪得虚名,一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群群簇簇的桃花。那一树一树的桃花,放眼望去,像朵朵云霞,红则热烈奔放,粉则俏皮可爱,白则素雅高洁。近看更是别具一番风味,含苞的,娇羞遮面;怒放的,亭亭玉立。那一朵朵一枝枝的花儿,争奇斗艳,纷纷挤上树梢,仿佛要把自己最完美的风姿展示给众人。】②【【】③ 沿着崎岖的盘山路漫步而上,路边芳草凄凄,鲜花遍地,清香阵阵,蝴蝶舞动。来到半山腰,歇下脚,正用心欣赏大自然的杰作,耳边突然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在如此山间,会是瀑布,还是溪流?怀揣满心好奇,循声觅去。漫步竹林间,听着哗哗流水声,沙沙竹叶响,越过层层丛林,穿过片片花海,终于找寻到水声的来源——一条小溪。远看波光粼粼,四周景物倒映其中,多么像画艺④未见其形,先闻其声。【④ ⑤“远看”“近看”,同样的景色,观察角度不同,感受各异。⑥放飞想象,遥想“文人墨客”身处其中,增添了桃花谷的人文内涵。精湛的大师创作的水墨画。近看溪水清澈见底,形形色色的石块平铺溪底,不时有几条小鱼在其中穿梭嬉戏,溪畔青蛙合唱着春的奏鸣曲。听着溪水叮咚,看着竹影摇曳,感受此处秀美风光,想着想着,思绪也随之飞出,追溯到千百年前的此处。想必那时,此处竹林环绕,不染市井喧嚣,与尘世隔绝,应当是归隐山林的隐逸者的首选地。身处其中,仿佛每个人都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赞叹,对悠然生活的无限向往。】⑤⑥ “咱们去山顶看看吧!”万千思绪被打断,我们又一同前往山顶。回归那条盘山路,不到二十分钟,便到达山顶。此时已到傍晚时分,放眼望去,在余晖的映射下,整个小镇如在云端,熠熠生辉……⑦移步换景,结束全文。【】⑦ 名师总评:作者抓住桃花谷的“桃花”“溪水”,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呈现出一幅近景远景错落有致的工笔水墨画。多感官的调动、恰到好处的联想等,使得这篇游记趣味盎然,令人意犹未尽。 参观一处纪念馆(或博物馆、展览馆),以《参观_______》为题,写一篇参观记。不少于600字。参观类游记,半命题作文;参观对象为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纪念馆:图片、文字、事迹等。博物馆:自然、人类文化遗产等。展览馆:书画展览、文物展览等。确定主题;按照参观先后顺序组材,详略得当;点出感悟或启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等。审题选材思路 ①开篇点出鲁迅故居的位置以及参观者“景仰”的心情。例文展示参观鲁迅故居周日上午,我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到了阜成门的一个胡同里,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就静静地坐落于此。】①【 ②由景即情,情景交融③简述鲁迅故居概貌。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看到鲁迅故居院中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这是一座极普通幽静的四合院,房屋都很矮小,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丝毫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的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两棵大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说,这两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几经沧桑,却依然繁茂。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丁香开花时肯定满院飘香。②③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正屋的东间是鲁迅先生母亲的住室。正屋中间向后扩建的一小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室”,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煤油灯等物品。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鲁迅先生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旁,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完成了《华盖集》《野草》等不朽作品。④以进门(南面)为立足点,有次序地描写室内陈设。】④【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有小草和树木。东厢房是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他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 ⑤按照时间、地点的先后变化,分阶段概述鲁迅先生的一生。⑥议论抒情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这种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参观完鲁迅故居,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我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先生不仅以他的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方式教育着我们。⑥】⑤ 名师总评:作者以参观路线为线索,记叙了参观鲁迅北京故居的见闻和感受,详写了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和陈列大厅。本文语言朴实,且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表达出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是一篇佳作。 (宁波中考)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个任务,按要求写作。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任务一】写一篇游记。提示:(1)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所选取的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能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2)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改变。(3)如果写想象的旅行,还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有新意。中考真题 【任务二】写一篇议论文。提示:(1)选择旅行带给你的某一改变来确定观点。(2)所提炼的相关素材能证明你的观点;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3)文章要结构完整;分段恰当,各段之间有清晰、自然的过渡。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章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选择写游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构思。一是要交代游踪,不管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游踪要清晰。二是要从“游”中得出成长感悟。“游”中之得,不要仅停留于情感层面,还要深入成长哲理的高度,才能写出更切合题意的文章。三是要从“实”与“虚”两个方面关注成长与“改变”。【真题解读】 车辆在山峦间穿行,窗外流过一抹又一抹的翠色。一丛绿刚刚闪过,便又与另一片苍色撞了个满怀。目光在山与天之间徜徉。初至川北,这无数高大的山峦似将天空高高撑起,令天空显得更加邈远、宁静。车在一簇古朴的小山村前缓缓停下。刚下车,乡野与大山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瓦间那片天满分作文 穿过片片篱笆,进入村中的小街。青石板向前铺开,高低错落的房舍排列在小街两旁。片片青瓦有序地排列在屋檐上,由于川北潮湿多雨,那青青的瓦,大多都被染成了墨色,连为一条线,稍稍上翘,似停息着无数黑鸟,在下一秒便会振翅而起,向悠远的蓝天飞去。向小街的尽头走去,两旁的屋舍随石板路向前延伸,排排青瓦化为自然的线条,连接着远方的一丛青山。浓的,淡的……各种绿拥在一起,从屋舍间生长而出,冲向天空。 接近山脚,是一座小院。靠近山的那侧排列的瓦呈一段弧形,飘出缕缕炊烟。走入一个院落,一位老人坐在院中,他专注地揉捻着手中的一块泥土,全然没有注意我们的到来。不用多久,只见他双手一抹,小刀一横,双臂一展,那本松散的泥土拥有了瓦的形状。随后,他一转身,将一摞瓦坯小心翼翼地放入古朴的灶台,用火钳将它们排列开来,随后便拿起一块陶土,周而复始。炉火烈烈,天气又很是闷热,但他却似处于另一方世界,平静,自然,捣鼓着手中的泥土,全然不受影响。这份执着与老练,是经过了多少个这样的酷暑才具有的呢? 就这么看着,直到天黑。是时候告别这片瓦间的天空了。走出小院,沿着小街原路返回。青瓦依旧,但此时它们与渐黑的天空融于一处,承接着天空的宁静,简洁与自然。坐上车,望着小村镇在视野间渐渐远去,但那瓦片,那烟火,已然定格。坐在车上,心中一片平静,毫无初至时的浮躁。那山的雄伟与坚定在眼中闪过,瓦匠的那句话再次响在耳畔:这瓦,一旦上了屋,便是一辈子的事。突然间明白,这瓦,是手艺人的坚守,亦是他们的初心。这份情,让他们坚守过每一个酷暑与严冬。或许,自他们捧起这抔泥土时,瓦,便成了他们一辈子的事。 名师总评:从“初至川北”到“小山村”,从“小街”到“院落”,空间踪迹明晰;从白天到傍晚,从傍晚到黑夜,时间踪迹鲜明。明晰的游踪,使文章的文体特点分明。文章游踪从远到近,从面到点,详细叙写“瓦间那片天”,感悟点集中而鲜明,“改变”的主旨在感悟点叙写后水到渠成地得以体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7 04:30:01 页数:28
价格:¥2 大小:901.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