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6角教案2025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3.6角1.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方法;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5.掌握角的单位换算,会进行计算;6.会用角准确的表示方向.【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教学难点】角的单位换算和用角准确的表示方向.【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观察下面的图形,你发现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这些图形都给了我们角的形象.[教学说明]在讲解本部分时,应注意与小学中有关知识相联系,以达到平滑过渡.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根据你对上面角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小结:角的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教学说明]可以利用教学用的圆规,将一条边进行旋转形成角来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给角下一个定义.对于角的两种不同定义,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并区别在不同情况下所包含的意义.角的两种定义其实都隐含了组成角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两条射线间相对的位置关系.2.如何表示一个角呢?小结: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如图所示):[教学说明]对于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各有其优点,在讲解中必须加以说明,并能在讲解中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表示法的优缺点.要强调表示方法的规范性.3.平角和周角8
在上面的旋转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第一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第二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教学说明]在讲解时应该进行教具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定义.4.角的度量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从量角器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把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一度,记作1°.但是一个角并不正好是整数度数,与长度单位一样,考虑用更小一些的单位.把一度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分,记作1′;而把一分再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秒,记作1".这样,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有如下关系: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度量角,从而得到角不一定是整度的,所以自然此刻引出分﹑秒.向学生说明此结论不用死记硬背,可以仿照时间来记忆.5.方位角还记得下图八个方向吗?但在日常生活中,八个方向是不够用的,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方向.如果要准确地表示方向,那就要借用角度的表示方式.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1)把18°15′化成用度表示的角;(2)把93.2°化成用度﹑分﹑秒表示的角.解:(1)15′=1560°=0.25°18°15′=18°+15′=18.25°(2)0.2°=0.2×60′=12′93.2°=93°+0.2°=93°12′[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有困难的适当点拨.例2如图所示,OA是表示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①偏东25°;8
①偏西60°.解:①以南方向的射线为始边,向东方向旋转25°所成的角,即为所求.②以北方向的射线为始边,向西方向旋转60°所成的角,即为所求.[教学说明]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方向角的表示法,应是特别重要的知识.另外,在讲解中一个必须讲清楚的是:同一射线上的点的方向是相同的,但两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计算:(1)180°-(35°18′5″+62°56′15″);(2)180°-79°36′20″;(3)73°45′55″+61°41′37″.2.写出图中所有小于平角的角.[教学说明]第1题要注意是60进位制,学生可能不太习惯,第2题不要数漏角.[答案]1.(1)81°45′40″(2)100°23′40″(3)135°27′32″2.(1)∠CAE,∠CAD,∠CAB,∠DAE,∠EAB,∠DAB,∠C,∠CEA,∠AED,∠EDA,∠ADB,∠B(2)∠AOC,∠AOE,∠AOD,∠COE,∠COB,∠COD,∠EOB,∠BOD(3)∠A,∠B,∠C,∠D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角的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角的单位换算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4.我们可以借用角来表示方向.[教学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教师要逐一引导学生回顾,对于角的计算要强调是60进制,方位角是新的内容,可再举例让学生加深印象.【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掌握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3.掌握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8
4.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重点】1.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2.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角的度数的运算;2.角的平分线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哪些方法?小结:测量法;叠合法.2.我们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教学说明]首先在导入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使学生有一个启示.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角的大小比较(1)出示教具,探索讨论:观察以下三个角,你能说出它们的大小吗?(2)学生提出方法,教师小结:①叠合法(课件)把一个角放到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条边的同侧.②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再加以比较.[教学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讨论总结方法.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中的比较.2.角的和差关系(1)观察下图中有哪几个角,把它写下来:.(2)根据上图中角之间的关系填空:∠AOB=+;∠BOC=-;∠AOC=-.[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后回答,教师适时总结.(3)我们都知道一副三角板有六个角,其中四个不同的角(30°、45°、60°、90°),对于这些角,我们除了可直接画出以外,还可以利用这些角的和或者差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画出如下度数的角: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8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共同的补充,找出所有的结论.在画角时,如何画应是老师必须给予提示与讲解的,特别是如何放角的顶点与边.(4)我们也可以对角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试计算:34°34′+21°51′=180°-52°31′=[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注意进制.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圆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说明]教师示范画图,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步骤画图.作图应作为一个补充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方法.4.角平分线(1)请同学们把一个角的两边对折,让两边互相重合.这时,我们将看到这个角的中间有一条射线,请你测量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2)小结:这条射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时,我们把这条射线称为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归纳: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已知OC平分∠AOB,则有:∠AOC=∠BOC=∠AOB,∠AOB=2∠AOC=2∠BOC.[教学说明]角平分线的知识是一个几何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放松,要加强讲解.教师示范如何用几何语言来表示角平分线,然后举例让学生再做一次,加深印象.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已知,如图,∠AOC=80°,∠BOC=50°,OD平分∠BOC,求∠AOD.[教学说明]例题的讲解是本题的重点,几何题的分析是一个几何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在例题的讲解中,如何书写几何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难的步骤.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如图1,∠AOB∠AOC,∠AOB∠BOC.(填“>”,“=”或“<”)2.如图2,∠AOC=+=-;∠BOC=-=-.3.如图3,所示:(1)∠DAB=∠DAC+;(2)∠ACB=∠DCB-.8
图3图44.如图4,若∠AOB=∠BOC=∠COD,则OB是的平分线,=∠AOC,∠BOC===5.如图,已知∠AOB=50°,OD平分∠BOC,OE平分∠AOC.求∠EOD的度数.6.如图,将长方形纸片沿AC折痕对折,使点B落在B′,CF是∠B′CE平分线,求∠ACF的度数.[教学说明]第1、2、3题是角的和差计算,学生观察图形后进行解答,第4题是对角平分线的应用,第5、6题是解答题,要注意过程的规范性.[答案]1.>,>2.∠AOB,∠BOC,∠AOD,∠COD,∠AOC,∠AOB,∠BOD,∠COD3.(1)∠BAC(2)∠DCA4.∠AOC,∠AOB=∠BOC,∠AOC,∠BOD,∠AOD5.∠EOD=25°6.∠ACF=90°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①叠合法;②度量法.2.我们可以利用圆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对角平分线的理解,对相关的方法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3.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1.理解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掌握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正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如图1,已知∠1=149°,∠2=31°,那么∠1+∠2=.2.如图2,已知∠COD=90°,那么∠1+∠2=.8
[教学说明]与本节相关知识有联系的并不多,主要还只是角的和差,所以应简单对角的和、差计算进行适当的复习.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计算.(1)如图3,已知∠1=28°,∠2=62°,那么∠1+∠2=.(2)如图4,已知∠1=62°,∠2=118°,那么∠1+∠2=.(3)如图5,A、O、B在同一直线上,∠1+∠2=.2.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1与∠2的和各满足什么条件?小结:互为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互为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3.思考:问题1:以上定义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问题2:若∠1+∠2+∠3=180°,那么∠1、∠2、∠3互为补角吗?[教学说明]两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逐一回答,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互为”的含义要讲解清楚.另外有关余角、补角的学习就看成一个整体,运用类比的方法来对待而不能单纯分开来讲解.4.余角、补角的性质(1)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相等.(2)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相等.[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然后进行总结归纳.性质的学习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适当补充例子讲解,使学生理解更深刻.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已知∠α=5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要注意角度进制是60,教师予以强调.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已知∠1=20°,∠2=30°,∠3=60°,∠4=150°,则∠2是的余角,是∠4的补角.2.如果∠α=39°31′,∠α的余角∠β=,∠α的补角∠γ=,∠γ-∠β=.3.若∠1+∠2=90°,∠3+∠2=90°,∠1=40°,则∠3=,依据是.4.一个角的补角比它少40°,求这个角的度数.[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第4题,可提示学生结合方程来进行解答.8
[答案]1.∠3∠22.50°29′140°29′90°3.40°同角的余角相等4.设这个角为x°,则x-(180-x)=40,x=110.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2.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理解和性质的应用,对相关的方法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