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精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设计2025秋57
StarterUnitStarterUnit1Hello!Lesson1SectionA,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hi、hello、goodmorning和七个人物名字的读音,并正确书写他们的名字,熟悉本书主线人物。2.能够主动认识新朋友,积极回应对方的询问,能得体介绍自己的姓名。3.能够听辨并且掌握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并规范书写26个英文字母。4.能够掌握26个字母的发音,并能按照元音归纳26个字母的读音。5.能够认读教材列举的缩略词。【教学内容】教材第一页展示了一天早晨一群中学生在校门口相遇互相打招呼的情景,呈现该板块的主题和关键表达。图片中的这群学生是本套教材的几位主线人物,他们分别是中国学生FuXing、TengFei和Yaming,以及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英国留学生Peter和他的姐姐Helen,以及美国留学生、双胞胎姐妹Emma和Ella。活动1a中的图片呈现了三组人物的对话,呈现了主线人物的形象和姓名,还呈现了关于打招呼的关键句型,如“Hello!/Hi!”“Goodmorning”等,为学生完成后面的听力活动做好语言上的铺垫。活动1b是一个语言输出活动,学生通过使用活动1a中打招呼的表达,与同伴进行对话,巩固所学语言,并增进与同学之间的了解。活动2a—2d部分的听力对话呈现了课堂上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教师与新同学之间、新朋友之间互致问候的三个场景。学生在做听力理解活动的同时,可以了解不同情境下适用的打招呼的交际用语,还可以体会人际交往中英语和汉语在互致问候方面所用语言的不同。第一个过渡单元的语音板块重点关注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活动1体现的是英文字母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运用。活动2将26个字母中含有相同元音音素的字母归类,让学生总结字母的发音规律。活动3则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首字母缩略词,激发学生学习字母的兴趣。最后的活动4是让学生学唱一首经典的字母歌歌谣,在欢快的旋律中完成该部分的学习。【教学过程】1.学生根据老师拼读的本课时主题词汇找出配对的图片。2.学生观察1a中图片呈现的语境,回答老师提问。3.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三组人物,并圈出对话中的七个人物名字。4.学生完成人名与头像匹配的任务。5.学生跟着老师朗读人名,熟悉人物名字的发音。6.学生根据老师逐一展示的人物头像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人物的名字。7.学生观察活动1a中的图文信息,找出图片中三组人物打招呼的句子。8.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练习朗读活动1a中的对话。9.学生以接龙的形式练习问候语和相应的应答语。10.通过图文预测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11.学生听三段对话录音。听完每段录音后学生选择正确的句子,然后将其填写到三段对话中相应的位置。12.学生听录音并跟读三段对话。13.学生阅读三段对话的录音文字,并分小组讨论,总结对话中不同问候语或问句的应答语。14.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活动2d中的口语表达框架互致问候、相互介绍,自主完成对话。15.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16.抢答游戏:学生快速读出卡片上的名字。17.学生听录音,跟读26个字母。18.学生听录音,圈出所听到的字母。57
19.学生模仿图中的字母笔顺学习书写26个字母。根据提示观察大小写字母的区别。20.学生观察电脑键盘,找出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排列的顺序。21.学生听语音板块活动1的录音,在键盘上找出听到的字母。22.学生两人一组练习,通过问答的形式在键盘图上找字母。23.学生听语音板块活动2的录音,按照元音分组朗读26个字母。24.学生将语音板块活动3中的缩略词与图片配对,学习5个缩略词的意义。25.学生听语音板块活动4录音,唱字母歌。【作业】1.与组员一起录制同学打招呼的视频。2.运用所学句型认识并记住5名以上新同学的名字。通过作业,复习所学词汇和目标句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通过作业,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教学后记】Lesson2SectionB【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得体地使用开场语和告别语等与他人互致问候与简单交流。2.能够掌握英语姓名构成的方式,与中文姓名做适当的比较。3.能够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如陌生人或熟人等,准确得体地发出问候并做出回应。4.能够规范书写出与陌生人或熟人打招呼的对话。【教学内容】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开启谈话并进行进一步的交谈。该板块呈现的两篇阅读语篇是新同学之间和老朋友之间两个不同场景的对话。第一个对话发生在两个新认识的同学之间,因此他们使用的都是较为正式的表达。TengFei询问对方姓名时,使用了更为礼貌的表达“MayIhaveyourname?”。询问对方的姓名是陌生人之间开启交谈的一种常见方式。而Emma在报上自己的姓名后,让对方仅称呼自己的名字,这是西方人际交往中表示亲近的一种方法。在交谈结束时TengFei使用的也是较为正式的表达“Nicetomeetyou.”。这些都符合两人初次交流的语境。而在第二个对话中,Helen和Yaming碰面时使用的是“Hello.”和“Hi.”这样简单的问候语,并通过“Howareyou?”“Andyou?”这样的问句,询问对方近况,开启话题。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双方用“Goodbye./Bye.”匆忙结束了对话。这些都是老朋友之间互相问候或再见时经常使用的表达。教材通过创设这两种情境,体现不同情境下应使用的交际用语。由此可以看出,在SectionA的基础上,该板块呈现了更加丰富的表达。不仅有开启谈话的招呼用语,如“Goodmorning.”“Hello./Hi.”“Howareyou?”等;也有谈话结束时使用的表达,如“Nicetomeetyou.”“Goodbye./Bye.”等。这种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学习课本活动1a指示语,明确任务内容。2.学生观察活动1b中对话1的图片,回答问题。3.学生阅读对话1,画出对话中的问候语。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再次阅读对话1,用对话中的句子填写表格。5.学生两人一组朗读对话1。6.学生观察1b中对话2的图片,回答问题。7.学生阅读对话2,画出对话中的问候语。8.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再次阅读对话2,用对话中的句子填写表格。9.学生两人一组朗读对话2。57
10.游戏:学生阅读第一组句子,按照顺序将句子排序使其成为一段完整的对话。11.游戏:学生阅读第二组句子,按照顺序将句子排序使其成为一段完整的对话。12.学生再次朗读活动1b中的两段对话。在活动1c中,用方框里的句子补全问答。13.学生完成活动1d。14.学生两人一组,对照评价表进行检查并改进编写的对话。15.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图表提示完成对话的角色扮演。【作业】找出更多世界上打招呼和开启谈话的方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后记】Lesson3Project【教学目标】1.能够熟悉英文词典的结构和用法。2.能够在英文词典中查找单词,找到单词的词性、音标、解释、例句等信息。3.能够在项目学习中积极与同学沟通,参与小组合作。4.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展示。【教学内容】本单元的项目板块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字母顺序查英文词典。英文词典是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查词典是每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必备技能。掌握这一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1中呈现的图片是经过特别设计的词典页面,只显示了词条、基本释义和相关图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词典按字母顺序排列词条的特点。在本单元的前面部分,教材已经铺垫了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和顺序。活动2中列举的词汇涉及更加复杂的排序情况,如首字母或前面若干字母相同的单词,应该怎么排序。活动3通过比赛活动,激发学生查词典的乐趣,同时也能训练学生提高查找单词的速度。【教学过程】1.学生在组内分享各自对英文词典的了解以及自己使用英文词典的经验。2.学生观察课本活动1中英文词典的图片,在组内讨论图片中的词典适用于什么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并说明原因。3.学生在词典图片上圈出所有蓝色的词条。4.学生小组讨论圈出的单词是以什么顺序排列的。5.学生继续小组讨论,以字母a开头的九个单词和以字母b开头的八个单词以何种规律排列。6.学生按照字母表顺序将课本活动2中的单词排序。7.学生小组活动进行查词典比赛,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在词典中查出课本活动3中所有的单词并写出正确的页码。8.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明确词典页面中包含的内容,确定本小组将要设计的词典页面适合的使用者水平,以及本小组设计的词典页面内容。9.各小组挑选八到十个英文单词(可使用课本中的单词)在A4纸上设计和制作小组词典页面。10.各小组展示制作的词典页面,由一名组员进行简单讲解介绍页面构成,汇报成员分工和工作流程。11.学生点评其他小组作品,并通过组员评价表为本组组员进行评价。【作业】学生书面总结在本次项目式学习中的收获,或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通过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书面的方式进行项目学习反思及自我评价和反馈。57
【教学后记】StarterUnit2KeepTidy!Lesson1SectionA1a-2e【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图片识别教室场景的各种常见物品并能说出其英文名称及其复数形式,如:aruler、acap、pencils、abottle、aneraser、keys等。2.能够用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他人拥有什么物品,如:“Whatdoyouhaveinyourschoolbag?”,并使用“Ihave…”句型回答自己拥有的物品,如:“Ihavekeysinmyschoolbag.”。3.能够辨认颜色,使用常见的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描述物品颜色。用what开头的特殊疑问句询问物品的颜色并做回答。A:Whatcolouris/are…?B:It’s/They’re…4.能够借助目标词汇和句型,结合得体的交际用语,与同伴谈论自己拥有的物品及其颜色。【教学内容】单元第一页的图片展示了Emma和TengFei在教室座位上询问对方书包里所带物品的场景。两个学生展示的物品涵盖了本单元的部分话题词汇: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和生活物品的名称。这些物品既有单数名词,如abottle、acap;也有复数名词,如pencils、keys。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既可以复习有关词汇,又可以复习巩固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图片中的两位同学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对话,图中的气泡图展示了本单元的核心句型“Whatdoyouhavein…?”“Ihave…”。该部分对话词汇丰富,但句型简单,有利于学生复习并迁移使用。该部分的听力对话语篇围绕“新学期,新物品”的主题展开。初中学生有乐于分享新鲜事物的心理,本课时含有三组同学间分享新获物品的对话。第一组对话是TengFei与Ella谈论他的新书包,第二组对话是Yaming和Emma谈论他的新自行车,第三组对话是FuXing和Peter谈论她的新鞋子。TengFei、Yaming和FuXing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新物品时,使用了关键句型“Ihave…”。这三组对话除了呈现不同的物品,还涉及物品的颜色。Ella、Emma和Peter在询问物品的颜色时,使用了本单元的另一个关键表达“Whatcolourisit/arethey?”,及对问颜色的回答,以此呈现有关颜色的词汇。在这三组对话中,说话人分别使用了“Cool!”“Great.”“Oh,theylookgreat.”“That’scool!”等表达来积极回应对方,从而使交谈能够愉快地进行下去。学生通过理解听力对话语篇所隐含的这些交际策略,可以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如何恰当地作出回应,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单数学生用品的半遮盖图片,思考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其英文名称(aneraser、apencil、aruler、acap)。然后,学生观察复数学生用品的半遮盖图片,思考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其英文名称(erasers、pencils、rulers、caps)。2.看活动1a的主题图,根据图片中人物、场景、物品等信息,学生推断人物关系——同学,所在场景——教室,谈论话题——学生用品。3.借助活动1b提供的问答句式,学生开展问答活动,力图准确运用单复数句式相互询问主题图中出现的6个物品。57
4.借助活动1b提供的问答句式,学生开展对话活动,准确运用单复数句式自由问答主题图中所看到的物品。5.观察活动2a中的颜色图,将图片与颜色单词一一配对。6.观察图片,借助教师提供的颜色单词,用完整的句子回答“Whatisit?”和“Whatcolouris______?”,练习表达单数名词的颜色。继续观察图片,回答“Whatcolourare…?”用“They’re_______.”作答,练习表达复数名词的颜色,总结规律。7.学生观察活动2b中的物品图片,完成活动2b的句子填空,朗读对话;学生两两操练,并指出表示单数与复数句式的差异。8.学生观察活动2c中听力活动主题图,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推测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9.学生阅读听力文本,关注语言表达,除了询问与回答物品的名称及颜色,还关注其他重要语言信息,如标记了颜色的句子,并将其分类为greetings、feedback和askforfeedback。10.学生第四次听三段对话,模仿、朗读。11.学生观察一幅学习用品图,区分名词的单复数,借助听力文本提供的问答句式,结对开展活动,以对话的形式询问及回答图中物品的颜色并积极给予反馈。【作业】1.写一写自己所用的物品。2.你还想拥有什么物品?请画下来并描述。(选做)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课后活动,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教学后记】Lesson2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读出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发音。2.能够归纳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发音规律。3.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儿歌。【教学内容】该板块的主要内容是五个元音字母a、e、i、o、u在重读开音节中的发音。活动1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五组含有重读开音节的单词,学生通过听、看、读的活动发现和了解这些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发音规则,并准确读出这五个元音。活动2让学生找出与这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发音相同的单词。活动3给出更多例词,包括双音节词,巩固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发音规则。活动4从语篇层面训练学生对该发音规则的掌握。这首童谣是专门为练习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中的发音而编写的。童谣中每小节的最后一个单词既包含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中的发音,又押韵,使童谣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听、唱童谣的活动将语音学习与语篇语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结合情境记忆发音规则。本单元介绍了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发音。开音节指以元音结尾的音节,如he、go等。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开音节,即一个元音字母后接一个辅音字母和不发音的e构成的音节,如page、fine、use等。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发字母本音,即a发/eɪ/、e发/iː/、i发/ai/、o发/əʊ/、u发/juː/。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发相应的短音,这一发音规律是下个单元的语音学习重点。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是基础,有助于学生读准单词和记忆单词。【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主题图,感知元音字母的发音。2.学生先观察并朗读音标,再逐一试读单词,学习元音字母a、e、i、o、u的开音节发音与音标,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元音字母及表中单词的构成特点。57
3.学生通过听、模仿朗读的活动发现并理解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中的发音规则,强化理解组成开音节的拼写特点,学会识别开音节,总结发音规律。4.学生朗读元音字母的音标,在表中圈出具有开音节特点的单词,再朗读这些单词,巩固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中的发音,练习识别开音节单词。5.学生依照表格补充元音字母a、e、i、o、u发字母本身读音和其它读音的单词,朗读所补充的单词,巩固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中的发音。6.学生观察活动3所列出的单词,判断是否为开音节词,说出开音节的拼写规则,跟读录音,朗读单词,巩固开音节词的拼写规律。7.学生判断活动3中第5组单词的音节数量,在老师引导下掌握音节的划分方法:一个元音一个音节,看见辅音要分割。朗读这些单词,学习双音节单词的发音特点,识别双音节词,判断双音节词中的开音节。8.游戏:听音写词,学生根据老师所读的单音节词,写出开音节单词,核查答案,再朗读单词。9.学生看活动4的配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和事物,回答问题。10.学生根据指令,找出并朗读每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单词,感受单词的韵律。11.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每一句中的最后一个押韵词,并学习押韵的概念。12.听录音,先分句模仿跟读,再整体朗诵童谣。13.学生运用押韵的原则选词填空,完成新的童谣。【作业】1.听和朗读课本第9页的童谣。2.尝试收集一首含有押韵词的诗歌,并记录下来。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后记】Lesson3SectionB1a-2b,*Project【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介词in、on、under描述物品所在的位置,并正确使用一般疑问句确认物体位置并做简略回答。2.能够正确写出描述物品颜色的句子。3.能够使用本单元中所学目标语言主动参与并完成游戏,在此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教学内容】该板块的阅读语篇以“物品应放的位置”为主题,呈现了两组对话和配套的图片。这两组对话的场景是在双胞胎姐妹Emma和Ella的家里。第一组对话发生在Ella的卧室,Ella因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向妈妈求助。从图片可以看出,Ella屋内的物品略显杂乱,这显示出她日常不善收纳。妈妈提醒的话“Youneedtokeepyourroomtidy.”呼应了本单元的标题,也点出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意义:希望学生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第二组对话发生在客厅,爸爸向Emma询问自己的眼镜在哪儿。爸爸戴着眼镜找眼镜的幽默处境为语篇增添了趣味。这两组对话包含了关于物品名称、颜色和位置的词汇和表达。在描述物品位置时,对话复现了小学阶段经常使用的三个介词:in、under、on。这两段对话语篇在复习问答颜色的语言基础上,还进行了拓展。在写作板块,呈现了描述物品颜色和方位的句型,学生通过仿写句子,使用目标语言描述自己房间的物品。57
项目活动是一个猜测教室内物品的游戏。该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让所有学生在纸上写出教室内某一物品的名称,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本单元主题词汇的掌握情况。第二步让学生运用本单元询问物品颜色和位置的关键表达,向同学提问,缩小目标物品的猜测范围。第三步,所有学生在问完四个问题后,直接使用“Isit…/Arethey…?”来猜测物品名称,巩固了名词单复数和be动词的搭配。这种游戏的形式具有信息差和竞争性,并且非常自然地融合了主题词汇和关键表达,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课本1a中卧室的图片,判断图片所显示的地点。2.观察图片,借助教师提供的高亮图片和引导,说出图片所展示的物品名称:abed、adesk、achair、shoes、abox。3.根据图片提示,描述这三件物品的位置,学习介词in、on、under、然后使用这三个介词描述1a中其他物品的位置。4.观察1b对话中的两幅图片,圈出图中物品:anewcap,glasses。根据所观察的图片推测图中人物所在的地点和人物关系。4.借助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培养读前标注的好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读前预测的能力。5.学生阅读两个对话语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细节信息,如:对话中谁找不到物品?什么物品?物品在哪?物品的颜色是什么?6.学生再读文章。然后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WhydoEllaandDadlookfortheirownthings?”“HowdoMumandEmmahelp?”“WhatadvicedoesMumgivetoElla?”“HowareEllaandDadbeingpolite?”。在此过程中关注语言的表达及其他重要信息,如标记了颜色的句子,学习提供帮助、提出建议、表示歉意、表达感谢的相关表达。7.学生朗读对话。8.学生再次观察1b中的两幅图片,区分名词的单复数,借助阅读文本提供的问答句式,开展小组活动,以对话的形式询问及回答图中物品的颜色、方位并积极给予反馈,然后判断该房间是否整洁,明白收拾整理房间、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9.基于所学词汇和句型,借助所提供的语言支架,学生开展写作活动,按要求写出自己的房间所含物品的相关信息。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从信息正确、语言合适、词汇丰富、书写美观四个维度评价同伴的写作。【作业】1.修改并完善自己课堂上写的四个句子。2.将修改后的句子写成一段话。(选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学后记】StarterUnit3Welcome!Lesson1SectionA1a-2d【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图片识别乡村小院里的各种常见动植物并能说出其英文名称及其复数形式。2.能够通过听识别文本中的数词(20以内),准确记录与数量相关的信息。3.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关键词,获取文本细节信息。4.能够正确运用数词、常见的动植物名称、指示代词、名词单复数形式、一般现在时态以及关键句式,与同伴谈论乡村小院中的动植物及各种细节。【教学内容】57
本课时用图片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农家小院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图片内容、带着对乡村生活的好奇心与同伴谈论各种常见的动植物,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词、常见的动植物名称、指示代词、名词单复数形式以及一般现在时态。学生将透过外国学生Peter和Helen的视角,观察和发现中国传统农家小院的新奇之处,学会如何询问和了解自己不熟悉的动植物。听力部分的听力文本共有三段对话,都与之前1a图片所展示的情境相关。Peter和Helen对小院里的各种动植物充满了好奇心,于是他们询问那些不认识或不太确定的动植物,而FuXing的爷爷耐心地给予回答。对话中很自然地融入了话题词汇和单元目标结构,包括用于询问动植物名称的句式以及相关答语。2d集中呈现了听力文本中的关键表达句式,旨在帮助学生搭建对话的语言支架,让学生基于活动1a的图片内容灵活运用有关动植物名称和数量的话题词汇开展对话,谈论农家小院里的各种细节。【教学过程】1.学生听猫、狗等不同动物的叫声,将声音与动物的图片连接起来,思考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其英文名称。2.看1a的主题图,根据图片中人物、动物和建筑特征等信息,学生推断主题图描述的场景——中式农家小院。3.学生看1a的主题图,说出图中出现的主要动植物的英语名称,并完成1a的练习,在图中标注动植物相应的位置,区别名词单复数形式。4.老师带领学生朗读1a中的对话;学生两两操练,并指出表示单数与复数句式的差异。5.借助1b提供的问答句式,学生分组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力争准确运用单复数句式相互询问主题图中彼此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用great、nice等形容词表达看法。6.学生观察主题图,确定图中动物的数量,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英文数字。7.学生听2a的录音并模仿读音,进行跟读。8.学生听2b的录音并写出所听到数字的英文单词。9.学生听完整的三段对话,把握主题大意。10.学生第二次听三段对话,获取细节信息,并完成2c中的理解练习。11.学生第三次听三段对话,获取信息,并推断人物身份和他们参观小院的心情及感受。12.学生第四次听三段对话,模仿、朗读,并补全句子。13.基于所学词汇和句型,借助2d所提供的语言支架,学生开展两两对话活动,询问1a图片中动植物的名称及数量。【作业】与组员一起用绘画的方式设计喜爱的中国农家小院。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完成一个谈论小院各种细节的完整对话。通过重新设计农家小院的活动,激活学生已知,将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教学后记】Lesson2SectionB1a-1e【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并说出图片中的各种动植物名称,并能正确使用形容词描述它们的大小和颜色。2.能够根据阅读文本和图片内容梳理出文本的叙事逻辑,准确获取细节信息。3.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农场。57
【教学内容】该部分的文本是一段口头介绍,HanLin向外国同学Peter介绍自己叔叔家的农场。HanLin对农场的口头介绍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叙事逻辑,他首先开门见山地指出图片展示的是叔叔家的农场,由于图片所展示的空间范围很大,HanLin先谈到农场的面积以及占地面积最大的绿地。接着,他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介绍散落在草场四周的动物们,最后介绍农场的核心建筑物——叔叔的家。活动1a—1e是完整的读写任务链,体现该板块以读促写的设计理念,其中活动1a是读前活动,活动1b—1c是阅读理解活动,活动1d—1e则是写作任务。从活动1b到1d,分别让学生圈画名词、完成半开放式句子、提供完整答句,体现教材在训练学生表达性技能方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活动1e提供了一篇半开放式的语篇,就同一话题,让学生模仿阅读语篇中的句型,用连贯的句子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农场里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过程】1.学生依据SectionA的主题图,回顾所学的故事梗概,并对HanLin叔叔的农场展开想象。2.学生观察SectionB中活动1a的主题图,识别图中的动植物并完成词汇匹配,然后对有误的描述进行修改。3.学生借助问答句式,两两操练,熟悉并掌握相关动植物的名称,以及询问关于颜色的句式。4.学生继续观察图片内容,了解图中动植物的数量,填空并进一步掌握询问数量的问答句式。5.学生阅读活动1b文章,在活动1a的图中圈出Peter谈论到的事物,并核对答案。6.学生对照圈画后的活动1a图片,将文中提及的事物通过由大及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的介绍顺序填写到文中空白处。7.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活动1b中的文章。8.学生按照阅读文本的叙事逻辑将打乱顺序的句子重新排序。9.学生再读文本,获取细节信息,并回答问题。10.学生深入观察图片,挖掘文章中提及的图片信息,并用所学语言回答问题。11.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和文章内容,借助问答句式,开展对话活动,完成关于各事物颜色和数量的问答。12.学生借助活动1e提供的半开放式的语篇,就同一话题,模仿阅读语篇中的句型,用连贯的句子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农场里的事物。13.学生对照自查表,检查已完成的教材活动1e的写作部分。14.学生互相阅读和评价同伴的写作,提供反馈。根据反馈,学生进行修正和改进,然后展示自己的写作和学习成果。【作业】1.大声朗读SectionB中的短文。2.查找有关其他国家农场的信息。【教学后记】Lesson3Pronunciation,*Project【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元音字母a、e、i、o、u在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则,并能正确朗读含有这些字母的常用单音节词汇。2.能够基于小组讨论的内容要点精心设计并绘制自己的农场。3.能够使用本单元话题词汇和目标句型描述自己设计的农场。4.能够探究农家小院和农场的不同。57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语音板块先聚焦五个元音字母a、e、i、o、u在单词中的闭音节发音,然后针对这五个元音字母的常见发音进行总结和朗读训练。活动1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字母a、e、i、o、u在闭音节中的常见发音以及含有这些音素的五组单词,让学生通过听、看、模仿朗读的活动发现并理解这些字母在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则。活动2则列举了更多含有a、e、i、o、u的单词,让学生通过听熟悉单词的发音,然后根据元音字母在开音节或闭音节中的发音将单词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对五个元音字母的常见发音规律形成完整的认知。活动3是单词朗读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识别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并能按照发音规律正确朗读单词。活动4提供了一首童谣让学生听后诵读,童谣节奏明快、富有韵律,且包含了大量带五个元音字母开、闭音节发音的单词。这些单词多为单音节词,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发音规则,做到语音正确、清晰流畅。本单元的项目活动是让学生设计和介绍自己的农场,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1的三个问题分别指向设计和介绍农场时的三个内容要点:农场里有什么,有多少,分别是什么颜色。这些内容也正是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活动2展示了一幅乡村的背景图,供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农场。学生设计农场时,可以结合地域特点,体现本地文化。最后,活动3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目标语言,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所绘制的农场。【教学过程】1.学生回顾SectionA主题图,复习所学动物名称。2.学生将单词中元音字母a、e、i、o、u的发音与音标进行配对,帮助小动物找“家”。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闭音节的拼写特点,学会识别闭音节。4.学生通过听、看、模仿朗读的活动发现并理解元音字母a、e、i、o、u在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则。5.学生听录音,根据元音字母在开音节或闭音节中的发音将单词进行分类。6.学生依据发音规则,完成教材活动3的单词朗读活动。7.学生看教材活动4的配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和事物,完成思维导图。8.学生听教材活动4的童谣,找出并朗读三组押韵的单词。9.学生听录音,先逐句模仿跟读,再整体朗诵童谣。10.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展开讨论,总结童谣中使用押韵的作用。11.小组活动:问卷调查与资料搜集讨论。(1)学生勾出农场中可能出现的动物和农作物等的名称。小组内对答案进行讨论。(2)学生比较农家小院和农场的不同,通过填写表格进行梳理。12.假设自己拥有一个农场,小组内进行讨论,从所拥有动植物等的内容、数量以及颜色方面展开想象,讨论并记录。13.小组成员将想象中的动植物和房屋等元素画在活动2所给出的农场图片上。14.小组成员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目标语言,写出自己设计的农场样子。15.小组成员对照自测表,对所写文章进行修改。16.每组选派代表,有条理地向全班介绍本小组设计和绘制的农场。17.小组间对各组的介绍进行互评,完成互评表。【作业】1.听和朗读教材第15页的童谣。2.设计三个问题,采访其他小组的成员,了解更多关于农场的信息。【教学后记】57
Unit1YouandMeLesson1SectionA1a-1d【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礼貌用语与新同学和老师打招呼并介绍自己。2.能够运用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询问对方基本信息。3.能够关注并比较中英文名字的构成,理解文化差异。4.能够正确认识和拼读/i:/和/ɪ/,/e/和/æ/两组前元音,以及be动词的缩略形式。【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正式学习单元。本单元围绕“结交新朋友”这一主题展开,在预备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本课作为第一课主要通过展现熟悉的校园日常情境,让学生了解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招呼,如何询问彼此的基本信息,帮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鼓励他们认识更多新同学、新朋友。开篇页呈现了本单元的大问题“Howdowemakenewfriends?”,引领学生进入主题探究。同时还列举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起到学习导览的作用。活动1a帮助学生回顾预备篇中打招呼的表达用语,并预先呈现了听力文本中的新句式,为接下来的听力活动作准备。活动1b要求学生依据所听内容的顺序排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人物的身份及对话语境。活动1c主要训练学生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这一活动提供了选项让学生圈选,主要是为了降低起始年级听力活动的难度。听后活动1d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与新同学打招呼,认识更多新朋友。【教学过程】1.学生看主题图,回答问题,获取图片信息,并思考该如何结交新朋友。2.学生默读1a中的表达,将表达分成问候和询问细节两类,并感知所列新句型,进而思考该如何了解彼此。3.学生观察1b中的两幅图,根据图中人物、动作、表情来预测人物关系和活动。4.学生听1b录音,并根据所听内容对图片进行排序。5.学生第二次听1b录音并圈画出正确信息。6.学生将文中出现的姓与名进行归类和排序,并思考中西方姓与名排序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这其中的文化差异。7.学生分别听1b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对话录音并回答相关问题,梳理人物关系。8.学生根据所听内容补全对话,并圈出文中的问候语,归纳功能句。9.学生朗读对话,并圈出文中be动词的缩略表达。10.学生跟读录音,关注两组元音的发音并模仿。4.通过听、看、练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关注对话中人物的身份及对话语境。11.学生列举出更多的问候语和询问个人信息的句型,补充结交新朋友的语料库。12.学生进行对话操练,运用语料库资源,向他人介绍自己并结交新同学。【作业】1.向你的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2.运用所学内容结交两位新同学。通过生活真实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已知内容,将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教学后记】57
Lesson2SectionA2a-2e,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be动词的疑问句询问个人基本信息。2.能够使用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介绍同学、老师和朋友。3.能够关注文化差异,注意区分人物的名和姓,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内容】本部分为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情境为中学生ChenJie与新认识的朋友Peter在校园里遇到了英语外教MrSmith,他们互相打招呼并展开交谈。对话进一步扩展关于问候和介绍他人的交际用语。内容中有关中文姓和名的错误理解,这一细节能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活动2a—2e是包含听、读、说三项技能训练的任务链。活动2a首先让学生通过听对话圈选正确的词语构建完整的对话,为学生后续演练和创编对话提供了更多选择。活动2b是聚焦对话内容的阅读理解活动。活动2c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主线人物的理解,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思维。2d是基于对话文本的角色扮演活动。2e是SectionA的口头输出活动,既是对过往所学内容的总结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运用更为丰富的语言信息进行表达。该活动汇集了询问个人信息的不同特殊疑问句,引导学生从交流彼此信息到谈论他人信息,同时还巩固了第三人称代词he/she和his/her的使用。【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2a中的图片,借助询问个人信息的特殊疑问句,复习已知人物Peter的相关信息。2.学生观察2a中的主题图并回答问题,预测人物关系和活动场景。3.学生听2a的录音,在文中圈出所听到的单词,补全对话。4.学生再次听2a的录音,并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认识对话人物。5.学生跟读2a的录音,模仿语音语调,感知全文,并重点听读有关be动词的缩略形式的发音。6.学生默读2a中的全文,回答2b问题,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7.学生朗读2a中的对话,并完成2c中的人物信息表。8.学生根据所给选项,补全对话,并归纳有关问候和介绍他人的交际用语。9.学生按照不同的交际功能,在文中找出关于问候、询问个人信息、介绍他人和表达歉意的语句。10.学生开展调查,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小组活动,收集至少四名同学信息。11.学生开展个人汇报演讲,选择至少一位同学,在班级中进行介绍。【作业】向自己的家人介绍新同学和老师,迎接美好校园生活。让学生通过向家人介绍自己的新同学和老师,将本课主题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教学后记】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在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中的位置及其缩略形式。57
2.能够使用be动词的适当形式匹配相应的人称代词,了解主谓一致的关系。3.能够使用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介绍自己和他人。【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语法板块共有四个活动。活动3a以问答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目标语言的典型句式,要求学生观察和归纳一般现在时中be动词的不同形式以及be动词与不同人称代词的搭配,确保主谓一致。活动3b和3c分别通过呈现单句语境和篇章语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含有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形式、内容和表意功能。3d属于开放性的口头输出活动,要求学生给同伴介绍自己的一个新朋友。【教学过程】1.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补全对话,观察并思考be动词与人称代词之间的关系。2.学生圈出3b句中正确的be动词形式,自测be动词的形式与人称代词的搭配。3.学生开展“你说我猜”的游戏,通过对细节描述的判断,猜测和辨析人物,并仿照样例,开展猜谜活动。4.学生运用be动词的适当形式完成语篇,并认识两位新朋友。4.通过语篇主题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篇章中辨别be动词和人称代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主谓一致意识。5.学生阅读对话,选择合适的交际用语补全对话,再次熟悉新朋友的细节信息,学习如何为朋友做介绍。6.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每三人一组,仿照Peter样例,运用目标句式介绍自己的两位朋友相互认识。【作业】向班级同学介绍自己和老师们。通过将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教学后记】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网络新媒体语篇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工具图标、折叠的界面、发帖用户名和时间等典型要素。2.能够通过图片和语篇,梳理发帖人的自述内容,完成人物信息表。3.能够将发帖者的个人信息与自身进行比较,并运用所学句式结构简要介绍自己和自己的朋友。【教学内容】本部分为单元的第四课时,阅读文本是两篇网络交友贴,具有新媒体语篇的一些基本特点,其中左侧的工具图标、折叠的界面、发帖用户名、发帖时间等都是网络讨论帖的典型要素。页面上方的Makingnew57
friends说明该页面的讨论主题是交友,而Pauline和Peter发帖的目的是结交笔友。网络论坛是常见的网络社交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各种话题的交流空间,供人们分享信息、咨询问答、寻求帮助、互动交友等。真实的网络论坛帖子更接近口语化文本,行文中常用各种缩略语、表情符号等,语言风格因人而异。教材提供的两篇网络交友贴内容要点较为相似,行文也较为规范,作者主要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年龄、居住地、家人、宠物、爱吃的食物、爱好等。两人的介绍中也包含一些文化信息,比如,Pauline来自新加坡,PaulineLee是典型的新加坡女孩姓名,她养的宠物鹦鹉会说中文。新加坡有七成人口是华人。根据文中细节信息,可以推理出她很可能来自华人家庭。Peter来自英国伦敦,但由于生活在北京,喜欢中国文化,爱上了中国美食北京烤鸭。文本所提供的这些信息,也进一步说明了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学会用英语语言与世界人民沟通,结识新朋友,必将增进我们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学过程】1.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列出自己和朋友的基本信息,并仿照样例,介绍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再次巩固复习目标句型。2.学生观察1a中的两个照片墙并回答问题,预测人物信息。3.学生学习主题词汇,并将方框中的单词写在对应的图片下方。4.学生讨论从两个照片墙中能获取哪些信息,预测文本内容。5.学生读1b中的两篇帖子,并匹配1a中的两个照片墙。6.学生再读1b中的两篇帖子,并根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了解新媒体语篇的一些基本要素。7.学生根据1b中的两篇交友贴的具体内容,填写1c中的人物信息表。8.学生根据网络交友贴开展讨论,如何选择朋友以及交友需要了解哪些信息。9.学生完成自己和同伴的人物信息表。9.通过填写表格,整理自己和同伴的个人信息,为下一环节开展比较分析做准备。10.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之处。11.学生根据个人信息表,选择交友对象,并在班级介绍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作业】1.记录自己对新朋友想要了解的信息。2.将课上你分享的介绍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将口头语言书面化,把本课主题和目标句式记录下来,既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也为之后的写作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教学后记】Lesson5SectionB2a-2b【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写作目的和要求,梳理文本结构,列出自我简介的内容要点。2.能够将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目标结构、句型以及各类功能表达迁移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通过自评和互评,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使之更完善。【教学内容】活动2a与2b是本单元的写作任务链。这一写作任务与前面的阅读部分有紧密的联系,是让学生给Pauline或Peter回帖,与她(他)交朋友。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2a首先提供了几个关键句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补全句子。这些句子逻辑上有先后,简单概括了学生的个人情况。2b将这些句子串联在一起,结合了网络回帖的语言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框架:先问候并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再表达交友意愿(I’dliketobeyourfriend.),然后陈述自己与对方的相似点(Ilove…too.),提供更多具体细节(Myfavourite…is…),最后提出回复请求(Pleasewritetome.)。57
【教学过程】1.学生根据描述的信息,猜测具体人物,依次进行“你说我猜”的游戏。2.学生观察1b中Peter的交友贴,分析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框架。3.学生归纳总结Peter交友贴中涉及的个人信息。4.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Peter的身份,向同伴介绍自己。5.学生完成Pauline的人物信息表,并进行角色扮演,向同伴介绍自己。6.学生思考该如何选择网络朋友,并说明理由。7.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补全个人信息。8.学生完成2b中的回复贴,确立初步交友意向。9.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回复贴,实现该文体的交际功能。【作业】根据互评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回复贴。通过扩充写作素材,使内容更丰富,更能体现其交际功能,同时借助写作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地训练写作能力。既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也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后记】Lesson6*Project,*ReadingPlus【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和归纳信息,合理准备素材。2.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写出完整的个人档案,并能进一步修改完善。3.能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乐于分享交流并进一步探讨如何交友,提出更多建议。【教学内容】本单元的项目活动是制作个人档案,最终将学生档案集结成册,形成班级档案。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增进班级同学的相互了解。活动3a通过四个问题提示学生列出个人相关信息,为完成下面的个人档案作准备。活动3b提供了个人档案的范文作为撰写参考。该文与SectionB的阅读文本类似,但作为个人档案,其交际性较弱、表述性更强,因此信息陈述的逻辑更为重要。活动3c设置了一个猜测游戏,让学生随意抽取一位同学的个人介绍,并口头转述给全部同学,让他们猜出描述的是谁。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运用本单元所学来完成真实的任务,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训练他们灵活运用单元词汇与目标语言的能力,同时,任务完成的过程也能促进同学之间彼此熟悉、增进友谊。【教学过程】1.学生熟悉项目式学习的具体要求。2.学生思考个人档案中所需要的信息。3.学生学习3b中的个人档案样例,对文本进行归纳分析。4.学生完成3a中的问题,整理个人信息,并思考如何编写个人档案。5.学生编写自己的个人档案,并依据自评表进行评定和修改。6.学生开展“我说你猜”的游戏。六人一组,每个小组随机抽取班级同学的个人档案并大声朗读,在不报姓名的前提下,猜对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7.学生思考获胜的原因,并分享自己成功的交友方法。8.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并在文中画出交友的建议。9.学生完成教材活动1中的表格,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10.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阅读文本,完成关于建议的思维导图。11.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提供交友建议。57
12.学生学习补充材料,了解更多关于交友的建议。【作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个人档案,并提出关于交友方面的一些建议。通过项目式活动,把本课的学习任务和单元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既实现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也为学生进入崭新的校园生活保驾护航。【教学后记】Unit2We’reFamily!Lesson1OpeningPage,SectionA1a-1d,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家庭成员英文称谓词汇并通过这些词汇识别单词音节和重音。2.能够根据关键词听辨语境和人物关系并记录重要信息。3.能够在家庭成员介绍的句子中识别和拼读含有/ɜː/、/ə/、/ʌ/和/ɑː/音素的单词,并能将这些单词根据它们所包含的音素进行分类。4.能够借助全家福照片相互介绍或询问家人关系,并传递情感信息。【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开篇主题图是一幅中国家庭在户外拍摄的全家福照片,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三代家庭。全家人站在草地上,每个人的姿态和表情都展现出家庭的和谐与美好,照片传递的情感信息与本单元的主题契合。这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这也体现了中国二胎政策放开后中国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活动1a至1d围绕两段听力对话展开,主要学习的语言功能是介绍他人。第一段对话发生在户外,Yaming向同学Emma介绍自己的家人,并把Emma介绍给自己的家人,最后双方互相问候。这段对话包含一些语音部分的单词,可以通过整合让学生拼读含有/ɜː/、/ə/和/ʌ/、/ɑː/的词。第二段对话发生在Peter的家里,主要由TengFei发问,Peter回答。这两个对话采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谈论家人的场景,语言的使用与话题和情境自然匹配,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通过模仿朗读对话中的双音节词,学生可以识别单词音节和重音。【教学过程】1.学生看主题图,回答与照片类别相关的问题。2.学生回答更多关于主题图的问题,如他们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这个家庭怎么样等,然后延伸到问学生自己的家庭,如你们家有哪些人等。3.学生谈论家庭成员的称谓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单词的音节和重音。4.学生匹配家庭成员称谓与英文释义。5.学生思考中英文家庭成员称谓的区别。6.学生思考和总结名词所有格的用法和形式。7.学生看图并猜测图中人物讨论的话题和他们所在的场所。8.学生听两段对话并给图片排序。9.学生再听对话并在照片中标注称谓。10.学生运用所做笔记填写人物关系。11.学生圈出Yaming介绍家人的句子。12.学生读对话中含有/ə/、/ʌ/、/ɑː/的词并把提供的单词根据读音进行分类。57
13.学生思考TengFei是否了解Peter的家庭,并在录音稿中找到依据。14.学生重点朗读对话中标红的单词,进一步体会单词的音节和重音。15.学生比较两幅图的异同,如家庭成员构成,家庭规模,说话者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等。16.学生思考Peter的家庭是否幸福并给出理由。17.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是否幸福。18.学生角色扮演Peter,向TengFei介绍家人。19.学生看同学的全家福,询问同学的家庭成员。【作业】学生画家庭合照,给即将来访寄宿的外国同学Emma写信,从家庭人数、人员构成、家庭关系、个性特点和是否幸福等方面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通过创设新的交际场景和交际任务,让学生运用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型介绍家人,实现学习成果的迁移创新,同时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感悟亲情,为家庭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后记】Lesson2Pronunciation,SectionA2a-2e【教学目标】1.能够基本区分单词后缀“-s/-es”的发音。2.能够询问及描述物品的所属关系。3.能够根据对话内容梳理关键信息。【教学内容】本课由语音部分的活动2和SectionA2a–2e部分组成。语音活动2关注单词后缀“-s/-es”的发音,包括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后缀,以及名词所有格的后缀。这些都是2a对话和GrammarFocus里包含的语言现象。活动2a的对话情境是SectionA1b和1c第二个听力对话的延续。继TengFei到同学Peter家做客后,Peter应邀到TengFei家做客。TengFei家客厅里摆放的一些物品引起了Peter的兴趣,两人很自然地谈起这些物品属于哪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的喜好。活动2a的对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阅读和描述全家福照片提供了细节支撑,同时隐含了交际策略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中呈现了询问物品所属关系的特殊疑问句“Whose…arethey/those?”,自然融入名词所有格,还呈现了实义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以及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形式的变化。【教学过程】1.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朗读句子。2.学生读并辨别后缀“-s/-es”发音的不同并标注它们的具体发音。3.学生归纳“-s/-es”发音的规则。4.学生将活动2中的词根据发音的不同进行分类,并跟音频朗读。5.学生观察图片识别对话发生的场景。6.学生观察活动2a中的图片,猜测本对话发生的场景。7.学生识别图中物品的名称。8.学生阅读活动2a的指令语,明确听力任务。9.学生阅读全文,为听力做准备。10.学生听对话并圈出所听到的彩色单词。57
11.学生思考有哪些词汇可以被旁边的词汇取代。12.学生再次阅读对话并完成2b表格信息。13.学生听录音,跟读对话。14.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和给出的关键词用英语讲述TengFei家人的物品和日常活动。15.学生观察2d中的图片,说出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16.学生回答教师关于图片信息的问题。17.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完成对话。18.学生根据所给范例和关键词编对话。【作业】描述自己的家人和他们的爱好。通过联系自身的描述活动,巩固本节课所学关键表达。【教学后记】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2.能够运用名词所有格表达多种所属关系。3.能够使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疑问句和陈述句等句式询问和描述他人信息。【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语法项目是总结一般现在时中实义动词和助动词的使用,学习一般现在时的意义和用法。活动3a的表格呈现了不同句式、不同人称的一般现在时的例句,方便学生对比和探索规律。活动3b—3d是语法运用和巩固环节。活动3b练习名词所有格,所给句子包含单数名词的所有格、复数名词的所有格、两人共有事物的所有格等多种情况。活动3c让学生在语篇语境中使用不同种类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活动3d是开放性口语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教学过程】1.学生和老师谈话交流TengFei和他的家庭成员的喜好以及日常活动。1.教师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谈来复习和导入活动3a中的句子。2.学生朗读活动3a中的句子并探讨句式的不同。3.学生关注第一二行陈述句中加粗动词的使用并寻找规律。4.学生用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5.学生关注第三到第五行疑问句及回答句中的加粗实义动词和助动词的使用并寻找规律。6.学生进行替换主语造句练习。7.学生完成活动3b并核对答案。8.学生朗读活动3b中的句子。9.学生阅读活动3c的语篇并回答教师的问题。10.学生选择合适的单词并使用其正确的形式补全文章。11.学生朗读全文。12.学生看教师的全家福照片,听老师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他们的喜好。57
13.学生展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及家庭成员习惯使用的和喜欢的物品照片,仿照老师的范例进行介绍。【作业】采访同学,询问家庭情况。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教学后记】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形成阅读习惯。2.能够使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语篇的细节信息。3.能够初步运用阅读策略猜测语篇中的生词含义。【教学内容】本部分的阅读文本讲述的是爱尔兰女孩Lily对自己全家的照片的介绍。该阅读文本有明显的口语特征,且以第一人称陈叙。文章共分为三个段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概述说话人的身份及照片的基本信息。第二段详细介绍照片中的每位家庭成员,包括每个成员的年龄、外貌、性格、爱好等相关细节。第三段补充了照片之外的信息,介绍了祖父母与第三代孩子间的亲密关系。【教学过程】1.学生回答活动1a中的四个问题。教师通过读前活动1a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包括简要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家庭趣事。在复习已学内容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2.学生观察活动1b插图,回答老师的问题。3.学生观察比较1b图片和开篇页主题图的异同。4.学生快速阅读语篇,在图片中标出Lily、Fred、Sam、Jane、Jack、Sarah以及Oscar。5.学生再次阅读语篇,完成文本信息表格的填写(部分学生可通过文字或图片进行推测)。6.学生将1c活动中的陈述句全部改为一般疑问句,在语篇中找出判断依据,然后进行正误判断。7.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全文。教师通过第2步和第3步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家庭和谐幸福的画面,体会到家庭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是共通的。宠物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与家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接着,教师通过第4步至第6步,包括标记、绘制表格以及判断正误,帮助学生梳理语篇信息,并逐步细化。在完成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教学新词汇pink、hat、handsome、knee、atnight、inthemiddle、grandchildren和grandchild,帮助学生领会通过上下文及图片信息进行推测的阅读技巧,并复习前面课时中学到的语法知识。最后,教师通过第7步帮助学生校正读音,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8.学生深度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感受语篇的情感,逐步理解单元的大问题。【作业】1.朗读课文。57
2.学生根据活动1b中的语篇内容制作Lily的家谱图。通过结构化语篇信息,理清对语篇所描述的人物关系的理解。【教学后记】Lesson5SectionB2a-2b,*Project【教学目标】1.能够梳理语篇中描述家庭成员年龄、外貌、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的关键信息,并标注在家谱图上。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识别开篇、主体和结尾部分的谋篇布局逻辑和句型结构。3.能够借助家谱图和关键词,合理谋篇布局,运用单元关键表达,书面介绍家庭成员的年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征。【教学内容】活动2a和2b是写作环节的两个活动,紧密衔接前面的阅读——全家福照片的描述。考虑到起始年级的难度,教材采用了模仿写作练习。活动2a环节,学生需补全一段介绍语篇。教材提供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包括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三个方面,学生可以用这些信息来完成短文填空。这段文字以第一人称HuXiao的视角,介绍了她的家庭成员,包括爸爸、妈妈、她自己和弟弟。短文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但为了便于学生模仿,比前面阅读文章更简单。活动2b环节鼓励学生仿照这段文字,利用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来介绍家庭成员。教材还提供了写作中会用到的介绍家人的核心句式,帮助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顺利完成自己的写作。项目学习部分的重点聚焦家谱图的绘制。本课时尝试将读写进行结合,将写作和项目学习部分适当融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制作家谱图,并从中提取介绍家人的关键词。最后,学生利用自己绘制的家谱图,模仿“总—分—总”的结构,运用核心句式和关键词,完成一篇关于家人的介绍文章。【教学过程】1.学生看家谱图,回答问题。2.学生阅读文章,根据人物关系将照片放入家谱图的相应位置。3.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根据示例,在家谱图中人物对应的方框内填入适当的关键词。4.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与年龄、外貌、性格和爱好相关的句子,并总结句型。5.学生观察HuXiao家庭介绍的表格,从年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方面谈论HuXiao的家庭。6.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完成短文。7.学生阅读文章,总结与年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相关的表达。8.学生再次阅读两篇文章,观察并总结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内容和句型。9.学生再次阅读两篇文章,分析文章介绍人物时使用的过渡语。10.学生总结如何撰写一篇关于家人介绍的文章。11.学生画家谱图并标注年龄、外貌、性格和爱好的关键词。12.学生根据总结的谋篇布局特点、写作要点和写作句型,从年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方面,给要来访的Emma介绍家人。13.学生根据5C写作评价量表对自己的写作进行评价。14.学生根据5C写作评价量表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修改和完善。57
【作业】学生与同学交换文章,根据评价量表再次对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持续评价,学生进一步基于评价完善写作的主题、内容、语言、结构和书写。【教学后记】Lesson6*ReadingPlus【教学目标】1.能够梳理语篇中关于英国姓名文化的事实性信息。2.能够利用梳理出的信息,探讨中英姓名文化的异同,并适当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3.能够在活动中形成对中国姓名文化的文化自信,增强对家庭和集体的强烈认同感。【教学内容】本课时围绕单元拓展阅读材料“FamilyTiesinNames”展开。该文详细介绍了英国姓名的构成以及姓名所体现的家庭联系。文章从英国人Alan的角度出发,介绍英国人的姓、名和中间名的使用,英国文化中父子同名和女性婚后改姓的传统。文章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而促进他们进行跨文化比较,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教学过程】1.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姓名的含义,包括姓氏、名字的含义。2.学生观察课本提供的四个角色姓名,将姓氏和名字进行分类,然后比较中英姓名的构成顺序的差异。3.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名字?作者对名字持有什么观点?4.学生用不同颜色标记文章中出现的姓氏、名字和中间名。5.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名字都以Wood结尾,然后查看tie的英文释义。6.学生思考Alan的父亲和祖父的名字相同的原因。7.学生猜测文中junior和senior的含义。8.学生思考文章作者对名字的看法,然后探讨这些观点是否适用于中国。9.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完成课本练习1。首先在原文中找出第1小题的依据,并核对答案。10.学生思考中国是否也存在中间名的习惯习俗。11.学生在原文中找出第2小题的依据并核对答案。12.学生在原文中找出第3小题的依据并核对答案。13.学生在原文中找出第4小题的依据并核对答案。14.学生在原文中找出第5小题的依据并核答案。15.学生思考中国女性婚后是否改姓。16.学生与好友视频聊天,讨论英国的姓名文化。17.学生以交换生的身份,在课堂上分享中国的姓名文化。18.学生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以及姓名对自己的意义,从而理解本单元的价值引领句“Familyiswherelifebeginsandloveneverends.”,分享对此句的看法。【作业】学生参与一个论坛,准备就中英姓名文化进行比较,并撰写发言稿。57
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两种文化对比的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同时,学生从更多角度开展中英姓名跨文化的比较,增强跨文化意识。【教学后记】Unit3MySchoolLesson1OpeningPage,SectionA1a-1d,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学校平面图,说出学校不同场所的英文名称。2.能够在听力语境中理解“Where’s…?”“Isthere…?”“Arethere…?”等句型以及behind、acrossfrom、between等方位介词及方位介词短语的意义和运用。3.能够通过看、听、说等活动,识别学校各个场所的地理位置,并用英语准确表达。4.能够掌握提供帮助、寻求帮助、表达感谢等常用交际用语。5.能够准确辨识两对音素/ɔ:/、/ɒ/和/u:/、/ʊ/发音异同,识别并准确朗读多音节单词的重音。【教学内容】本单元开篇页呈现了一幅中国中学校园的场景图:教学楼和宽敞漂亮的操场。这幅图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学校生活场景。开篇页通过这幅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大问题“Whatdoyoulikeaboutyourschool?”旨在激发学生发现自己学校的可爱之处,热爱自己的学校。本课时的重点是呈现和练习校园内不同场所的名称以及方位介词,围绕三个听力对话展开。听力文本通过三个对话展现了新生在新学校寻找不同场所的情景,这些情景与七年级新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关。对话中出现了classroom(building)、sportsfield、teachers’building、schoolhall、studentcentre、library、gym等学校场所。对话中呈现了询问方位、描述位置的表达法,其中“Where’s…?”“Isthere…?”以及方位介词和方位介词短语behind、acrossfrom、between都是本单元的目标语言项目。同时,听力对话还体现了真实的交际特征,呈现了提供帮助、寻求帮助、表达感谢等常用交际用语。在发音规则方面,本单元首先学习两组元音/ɔː/、/ɒ/和/uː/、/ʊ/。这四个音都是圆唇音,发音时嘴唇向前突出成圆形。除了长短音不同,每组两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多音节词的两种常见重音形式:第一种是第一个音节重读,其他音节轻读;第二种是第二个音节重读,其他音节轻读。【教学过程】1.创设学生参观学校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回答“Whatisthisplaceinthephoto?Whatarethepeopledoingonthesportsfield?”两个问题,简单谈论中国中学校园场所和校内活动。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完整的学校平面图,依次学习学校各个场所的英文名称。3.在老师带读下,学生操练新学的词汇,同时拍手感受多音节词的两种常见重音形式。4.学生学习本课重点句型“Whereis…?”和方位介词及方位介词短语infront57
of、behind、nextto、between、acrossfrom。学生在问路的情境中运用核心词汇和重点句型回答。5.学生在游戏“WhereamI?”中操练,开展接龙活动,正确使用句式“Whereis…?”“It’s+方位介词…”,互相询问和回答平面图中学校的各个场所。4.通过聚焦平面图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运用“Whereis…?”和方位介词来描述场所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设置问路这一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运用语言,为后面的听力场景做铺垫。6.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将听力对话中出现的地点排序,并根据对话内容推测对话中人物的身份与关系。7.再次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将听到的地点与位置进行匹配,并通过完整的句子进行口头核对操练。8.播放第一个对话的录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关注对话中的交际用语。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完成填空;播放第二、第三个对话的录音,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最后完成分类表格。9.播放第一个对话录音,学生模仿、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英语句子的升降调,再次巩固多音节的重音规律。10.基于所学词汇和句型,借助1d所提供的语言支架,学生开展两人对话活动,创编具有交际功能的问路场景的对话来介绍学校的不同场所,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11.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各组汇报展示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绘制你心仪的学校的平面图,运用所学词汇给平面图贴上英文标签,运用therebe句型和方位介词写场所介绍。通过绘制心仪学校的平面图,将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教学后记】Lesson2SectionA2a-2f【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教室内相关物品的词汇。2.能够询问及描述教室内物品的位置关系。3.能够根据对话内容梳理人物关系和隐含文化信息。4.能够养成跟读模仿、规范表达的习惯。5.能够描述、比较各自教室,并传递情感信息。【教学内容】本课时的对话是Peter的妈妈向他了解学校的新教室,对话下面的插图从斜后方的角度呈现了中国常见的初中教室的面貌。妈妈的问题包括询问教室的整体印象、Peter坐哪儿、新教室的特殊之处、有无储物柜、课桌椅的数量、前后的黑板等,这些问题蕴含了跨文化信息。活动2a先让学生听录音并补全介词短语,同时复现了本单元的目标语言therebe结构。活动2b和2c分别通过问答匹配和判断正误的方式检测了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并紧扣therebe结构和方位介词的使用进行设计。活动2d是对话的跟读模仿阶段。活动2e和2f是创造性的口语产出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教室与Peter教室的异同,为学生搭建语言输出支架。活动2e提供教室里常见物品的名称作为语言支架,并让学生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活动2f提供目标句型的示范对话,引导学生模仿输出。57
【教学过程】1.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Peter的新学校,继续探索Peter的新教室。学生观察图片,根据教室的陈设来判断教室的风格。2.学生进一步观察教室布置,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次学习教室里物品的英文名称。通过回答“Whereisit/arethey…?”操练核心句式,巩固表示位置的方位介词的用法,学习更多表示方位的介词,如inthemiddleof、atthebackof等。3.学生开展速记游戏,在规定时间内(30秒)记忆图中教室里各种物品的位置。师生一问一答,操练本课时的两个核心句型“Isthere/Arethere…?”和“Whereisit/arethey?”。之后,学生思考plants和drawer的用途,感受典型的中国中学教室的物品摆设。4.学生理解听力对话的内容:Peter妈妈向他了解新教室。听前教师指导学生用写下关键词汇的首字母的方法及时记录重要信息。学生独立完成2a任务。核对答案时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单词lockers,感知中西教室的差异。5.学生阅读对话,分步完成2b任务:首先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然后阅读对话,从中找出答语并在其下划线,最后将活动2b中的问题与答案配对。6.学生开展“Isittrue?”游戏,完成2c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对话原文寻找细节信息,并在判断正误的过程中,加深对对话细节的理解。7.引导学生思考整个对话中妈妈提出了多少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Peter妈妈的提问逻辑:从整体印象到细节,再到接续话题。8.教师逐句播放音频,学生听对话,并模仿、朗读,感知和注意不同句式中的升调和降调。4.教师为听力对话场景铺垫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话目的。教师指导学生记录所听关键词汇的首字母,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使用完整句子核对答案,发展学生从词到句的语言能力。9.学生对比Peter和自己的教室,列出教室里的物品,完成2e中的表格。10.学生两人一组,在教师设置的真实情境中(和Peter视频电话来介绍自己教室的物品),开展创造性的口语输出活动。教师出示评价量表。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小组角色扮演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教室。从课上的对话语篇迁移到课后的短文语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后记】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therebe结构的用法。2.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therebe结构中be动词的单复数。3.能够对比图片,初步感知中国和英国初中教室陈设的差异。4.能够正确运用therebe结构和方位介词来介绍不同的教室。【教学内容】本单元重点学习therebe结构表达“某处有某物”的句式,以及描述某一场所位置关系的方位介词及短语,本课时活动均围绕以上目标语言设计。活动3a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目标句型的典型例句,并引导学生关注there57
be结构中的be动词形式和方位介词。目标句型既包括where引导的询问方位的特殊疑问句,也包括therebe结构的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be动词形式分别为单数is或复数are),还呈现了方位介词和方位介词短语,包括:behind、nextto、acrossfrom、between和infrontof。活动3b、3c和3d分别以对话、语篇、口头对话的形式练习和巩固以上目标语言。其中3b关注目标结构中be动词的形式,除了让学生填出be动词的具体形式is或are,有些句子还需要学生根据语境判断主语的人称代词,据此填出It’s或They’re。活动3c英国教室的描述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的选项旨在降低活动的难度。活动3d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教室和活动3c中的教室,将therebe句型和方位介词迁移运用到新的对比活动中。【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校园平面图,说出学校的各个场所,复习关于学校场所的英文表达。2.呈现介绍学校各个场所的语篇,学生找出文本中出现的场所名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讨并发现介绍场所的目标句型——therebe句型,归纳并总结出be动词使用的规则:描述可数名词单数和不可数名词时使用is,描述可数名词复数时使用are。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完成句子,操练be动词用法。核对答案时使用完整的句子。3.再次呈现介绍学校地点的语篇,学生在文本中描述场所位置的词汇下划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讨并发现介绍方位的英文表达——方位介词,总结常见的介词或介词短语。通过连线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4.教师呈现另一张图片,学生观察并根据图片细节信息(白板、桌椅、文具等)推断出这是一张教室的图片。教师提示图片是英国的教室。学生在新语篇中运用方位介词完成3c任务。学生齐读,核对答案。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图片,提示学生根据细节信息推断图片上的教室与我国教室的不同,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拓展学生视野。同时,在介绍教室物品的新语篇中运用语法知识完成任务,体会语言形式、意义、功能的统一。5.学生对比中英教室,选出各自教室里的物品,完成表格。通过问答输出含therebe的完整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张图片中教师的桌子位置的不同之处,并深入思考不同位置各自的优劣之处。6.学生两人一组,对比图片,使用目标语言therebe句型和方位介词来描述两张图片中的教室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中英教室各自陈设的优势。7.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活动6讨论的结果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心仪的教室物品及摆放位置。教师提示,设计时需要包括物品、物品的位置和用途三个方面。8.学生根据讨论成果,进行小组展示。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1.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心仪的教室。2.上网搜索世界各地不同的教室,找出不同之处。延续课堂口语活动,落实到笔头,促进学生语言输出;通过上网搜索世界各地不同的教室,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并把所学的目标语言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教学后记】57
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2.能够利用表格梳理文本信息和结构。3.能够根据各类形容词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4.能够谈论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场所并说明原因。【教学内容】在描述校园的基础上,本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对校园中的场所产生更深层的情感联系,通过谈论不同场所的有趣活动,赋予单元主题更多的内涵。阅读语篇是Peter写给朋友Flora的回复邮件,其中Peter介绍了自己的新学校,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场所和原因。邮件的排版体现了真实的电子邮件界面,包括收件人地址(To)、发件人地址(From)、邮件发送按钮(Send)以及其他常见邮件图标。邮件文本包括称呼语(salutations:“HiFlora”)、导语(introduction,“Thanksforyouremail…”)、正文(body)、结束语(closing,“Howaboutyourschool?”)、结尾敬语(complimentaryclose,“Yours”)、署名(signature:“Peter”)等几个部分。在正文中,Peter首先对新学校进行了总体评价,然后详细介绍了操场、教室和食堂这三个场所的位置、学生的典型活动,以及他最喜欢的场所及原因。作为外国学生,Peter对我国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室里每周学生换座位的习惯,以及食堂里的中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本部分围绕该语篇设计了一系列任务。活动1a的读前分享讨论旨在导入SectionB的话题,并与阅读内容建立联系。活动1b是第一个阅读步骤,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推测Flora上一封邮件中可能问到Peter的问题。这一步骤融入略读策略(skimming),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活动1c关注邮件中形容词的运用,让学生找出形容词描述的对象。活动1d的前三个问题进一步挖掘文中的细节信息,最后一个问题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学校各种场所的图片,说出这些场所的英文名称,思考在这些场所可以开展的活动,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场所及喜欢的原因。2.学生快速通读文章,通过真实的电子邮件界面,识别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推断文本类型;结合问题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文本中对应的句子,判断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Peter对新学校的总体评价。3.学生细读文章,根据表头的四个分类提示,梳理文本信息:Peter学校的三个场所、每个场所的位置、典型的学生活动,以及Peter喜欢这些场所的原因。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形成知识框架。4.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在教师的示范下,找出列表中的形容词所在的句子,并分析推断形容词所描写的名词。5.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深入思考,小组讨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首先探讨Peter为何认为升旗是开启一周的特殊方式,Peter是否喜欢每周换座位。学生基于已学知识和个人经验来回答。接下来讨论学生自身:是否喜欢学校的餐厅,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下面两个问题是关于Peter如何评价自己的学校,以及学生如何评价Peter的学校,最后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学校和Peter的新学校,找出相似之处。6.学生两人一组,假设其中一人是Peter,另一人向他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位置、活动以及喜欢学校的理由,开展创造性的口语输出活动。7.教师提供评价量表。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小组角色扮演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基于师生、生生评价,学生改进课堂上创编的口语对话,并将它写下来。从口头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教学后记】57
Lesson5SectionB2a–2b【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并总结电子邮件的写作框架。2.能够列出写作要点,明确写作的逻辑顺序。3.能够利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邮件的仿写。【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写作任务采用仿写形式,因此前面的主篇阅读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文。学生既可以模仿主篇阅读的电子邮件格式,也可以模仿Peter的写作风格,尤其是描述学校内不同场所的方法以及如何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及其原因。写作环节通过分步设计来降低任务难度。首先,活动2a列出写作要点,引导学生记录相关信息,为写作做好内容和语言的准备。为了控制难度,活动2b提供了邮件的基本结构,学生只需将活动2a中列出的要点融入邮件中。值得注意的是,活动2a的要点是呈现顺序符合写作的逻辑顺序,因此在活动2b中,学生按照2a的顺序填充邮件空出的部分。补全邮件后,学生可以回顾和反思信息组合的逻辑。【教学过程】1.学生参与热身游戏,使用therebe句型回答老师的问题,以检测对学校的熟悉程度。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Peter介绍自己学校的语篇文本类型和结构。3.教师示范分析邮件第二段的写法,提炼关键词如place、location、activity和reason,并指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的答案。4.学生仿照教师的示范,两人一组,完成表格信息的梳理,并口头介绍第3、第4段中的学校场所。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语篇中的形容词,思考Peter选择介绍这三个地点的原因。6.学生提炼介绍学校的要点,包括学校的场所、自己最喜欢的场所、该场所的位置、喜欢这个场所的理由以及在该场所的活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些要点。7.教师设置情境,学生完成信息表,并在班里进行口头汇报。8.教师呈现电子邮件的基本结构,学生将写作要点还原到电子邮件的空格部分中。9.教师出示写作评价量表,学生独立完成邮件的主体部分。10.教师示范如何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学生两人一组,按要求完成生生互评。教师挑选2~3名学生上台展示互评的结果。11.学生回顾并总结书写介绍学校的邮件框架结构。【作业】根据课上师生、生生互评的反馈,学生再次修改文章,进一步完善文章。基于师生与生生反馈,促使学生进一步完善文章。【教学后记】57
Lesson6*Project,*ReadingPlus【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并模拟导游进行介绍。2.能够根据评价量表评价导游的讲解。3.能够获取孟加拉漂浮学校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背景知识。4.能够通过拓展阅读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理解、比较等思维品质。【教学内容】项目活动旨在设计一个语境,让学生带领来访者参观自己的校园,要求他们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来完成任务。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校园平面图来模拟介绍校园的场景。这一项目活动分三个步骤。首先,活动3a要求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并规划参观路线;其次,活动3b提供了介绍校园的有用表达方式和示范框架作为语言提示,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以导游身份介绍校园;最后,活动3c让学生在全班面前模拟带领来访者参观,并投票选出最佳导游。这三个步骤相互支撑,层层深入,最终实现模拟真实场景的语言应用目标。拓展阅读介绍了孟加拉国由于频繁遭受洪水侵袭,学校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只设计而成,以便在雨季水位上升时仍能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漂浮学校通常设计成小船形状,内部配备了教室、课桌、椅子、黑板等必要的教育设施。一些船只甚至设有图书馆、电脑设施和体育器材,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这些学校能在雨季漂浮于水面,通过船只移动,在任意岸边接送学生,确保他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继续接受教育。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教室和学校,希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机会,理解学校的作用和意义。【教学过程】1.教师设置情境,明确项目式学习活动任务。学生首先规划游园路线,然后撰写导游词。2.教师细化任务1,即规划游园路线,包括确定出发点与终点、参观的场所数量等。学生在地图上标记顺序,绘制游园路线。教师细化任务2。学生需从场所名称、位置、活动及对场所的评价等维度介绍。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完成信息表。4.学生两人一组,使用自己的信息表完成口头介绍。5.学生学习校园导游词的结构:开场白—场所介绍—结尾。教师出示展示活动的评价量表,学生在小组内练习。6.小组依次展示。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与反馈。7.学生分享所知道的世界上一些特别学校的情况。8.学生通读文章,把握文本主要内容。9.学生细读文章,判断五个关于细节信息陈述的正误。10.学生细读第3段,梳理文本信息,用波浪线划出船上的物品,用圈圈出描述性词语。11.学生细读第1和第4段,判断Sadia对学校的情感,思考“漂浮学校”对当地孩子的重要性,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12.学生小组讨论,联系自身经验,表达与评价自己对“漂浮学校”的看法,进一步深入思考可能出现的困难。【作业】上网搜索关于更多的特别学校的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所,写一篇文章介绍它。57
引导学生从教材到网络,运用本单元已学的知识框架,描写自己感兴趣的特殊学校,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教学后记】Unit4MyFavouriteSubjectLesson1OpeningPage,SectionA1a-1d,Pronunciation1【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主题图细节,推测课程类别和课堂状态,联系个人实际,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学科。2.能够掌握学校常见学科的英语名称及描述学科特点的形容词。3.能够根据录音捕捉和记录关键信息,推测人物关系。4.能够运用话题词汇和关键表达谈论自己和他人最喜欢的学科并陈述理由。5.能够初步理解听力中体现本单元主题意义的“Buteverysubjectisimportant.”的含义。6.能够通过看、听、读练习掌握三组双元音音素的发音及常见的含有这些音素的单词的发音。【教学内容】本课时用图片展现日常课堂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图片内容,推测课程类别和课堂状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思考、探究本单元的主题意义,探寻问题的答案。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话题词汇——学校常见学科的英语名称,如biology、IT、geography、history及描述学科特点的形容词boring、useful、exciting和关键表达“What(other)classesdoyouhavetoday?Ihave...”“What’syourfavouriteclass?Maths.”“Why?Ilike...because.../Because...”。听力部分包含活动1b的两个听力对话,分别是同学和同学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谈论学校课程的场景。第一个对话发生在同学之间,Ella向FuXing提及周二早晨的课程,并谈论了自己最喜欢和不喜欢的科目。第二个对话发生在Peter和MsGao之间,MsGao向Peter询问他当天要上的课程,以及他最喜欢的学科是哪一门,Peter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回答。听力对话通过设定场景,通过不同人物关系,自然呈现本课时话题词汇和关键表达,为活动1d的语言输出搭建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基于活动1a、1b、1c的学习,灵活运用话题词汇和关键表达开展对话,谈论自己和他人最喜欢的学科并陈述理由。语音板块活动1通过听读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字母、字母组合和三组双元音音素的对应关系,帮助他们掌握/eɪ/、/aɪ/、/ɔɪ/,/əʊ/、/aʊ/,/ɪə/、/eə/、/ʊə/这三组双元音音素的发音。【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单元标题及主题图,运用已知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部分生词,如geography、favourite、subject,并回答下列问题。(1)Whatarethepeopledoinginthephoto?(2)Whatclassarethestudentshavinginthephoto?(3)Howdoyouknowit?(4)Whatdotheythinkoftheclass?Dotheylikeit?(5)Whatdoyouthinkoftheclass?(6)What’syourfavoritesubject?57
(7)Whatothersubjectsdoyouknow?通过呈现单元主题图片和教师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为语言学习奠定基础。2.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学科英语名称的发音。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本活动1a的指令语,将方框中的词汇写到对应的图片下方,完成后核对答案。4.学生观察课本活动1b与1c,预测听力内容并明确具体任务。Possiblequestions:(1)WhatwillEllaandPetertalkabout?(2)Whatdoyouneedtodointhesetwoactivities?通过带读,帮助学生掌握学校常见学科的名称;通过完成课本活动1a,帮助学生巩固新词汇的学习。通过听前读题,帮助学生培养听前预测的习惯,为1b、1c的听力活动和1d的语言操练做好准备。5.学生听第一遍录音,检验自己对听力内容的预测是否正确并完成活动1b,完成后读出自己所选的学科并依据课件核对答案。6.学生听第二遍录音,完成活动1c,完成后读出完整的句子并依据课件核对答案。7.学生尝试用已知的描述性形容词谈论自己对各个学科的看法,并将这些形容词按照褒义和贬义分类。8.学生分别听两段对话,回答下列补充问题。先听第一段对话:(1)Whatdayisittoday?(2)DoesEllaliketoday?Why?(3)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EllaandFuXing?Aretheyclassmates?再听第二段对话:(1)HowmanyclassesdoesPetermention?Whatarethey?(2)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PeterandMsGao?(3)What’sMsGao’sattitudetowardsallsubjects?9.学生听第四遍录音,模仿两段对话中人物的语音、语调。通过听第一遍,学生获取主要信息,感知核心句型,通过听第二遍,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听第三遍获取隐含信息,听第四遍巩固核心句型,进一步理解“Myfavouritesubjectis...because...”的句式结构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培养学生通过听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描述性形容词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加深学生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为后续的口头输出作进一步的铺垫。10.学生依据老师创设的语境与同伴对话,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学科及原因。通过给学生创设较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本课时对关键表达的学习。11.学生读例句并感知带颜色字母的发音,在老师的提问及引导下表达出以下要点。(1)例句中带颜色的字母的发音都是/aɪ/;(2)这个音素是由两个元音组成,名叫双元音;其他类似的音素有:/eɪ/、/əʊ/、/ɔɪ/。12.学生听音、读词,逐个学习8个双元音的具体发音。然后学生在单词中进一步感知三组双元音。13.学生在句子中练习8个双元音的发音。以学生熟悉的句子为例,让学生聚焦句子中不同词汇中发音相同的音节,引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双元音。结合音频和例词,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学习发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然后结合例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进一步感受和练习发音。【作业】学生课后将以下内容录音发给老师,内容要点:●最喜欢的学科及原因;57
●不喜欢的学科及原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可参考以下模板:Hello,Ms/Mr_______.Mynameis______.Myfavouritesubjectis_______becauseit’s________.Idon’tlike_________becauseit’s________.ButIthinkIwilltrymybesttolearnitbecauseIknoweverysubjectisimportant.通过课下录音的方式,进一步落实本节课所学的目标语言和发音规则。【教学后记】Lesson2SectionA2a-2f,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看、听、读并运用表格梳理对话的内容要点与语言结构。2.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对话并注意到对话中“向他人求助”的交际策略。3.能够运用表格调查记录同学喜欢的学科及对应的理由的信息并做口头报告。4.能够识别语篇中的连读现象并正确朗读。【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对话内容围绕该板块的主题“最喜爱的学科和原因”展开。对话呈现了某个课间,Binbin、Emma和Meimei三人聊天的场景。对话由Binbin询问接下来要上的课程开启,然后三人轮流谈论自己最喜爱的学科及原因。对话复现了听力语篇中呈现的三组关键表达,进一步夯实学生对关键表达的掌握。同时,语篇呈现了包含本单元的目标结构and、but、because的句子。而在陈述原因时,在前面听力部分使用形容词描述的基础上,三人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原因,这些原因涉及课程内容、任课老师或自身能力。这为学生后面在模仿对话中迁移使用提供了语言支架和内容要点。对话中,Emma发现Binbin所擅长的数学是自己的弱项,就积极向他求助,这体现出她能意识到自己在某门学科上的不足,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向同学请教的积极态度。这也是本单元希望学生培养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语音板块活动2提供了一首童谣,标示出其中可以连读的单词中的音素,让学生体会单词连读的规则,掌握正确的连读方式。【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活动2a配图,猜测图中人物的关系、所在地、所做的事、谈话发生的时间及内容。2.学生快速浏览对话内容,核实在活动1中的预测是否正确。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推断对话中空缺词的词性和情感倾向。3.学生听第一遍对话,补全对话中的缺失信息,完成后互相核对答案。老师利用课本对话的配图,创设语境,导入主题。通过看、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复习已学的描述学科感受的形容词。4.学生读对话,借助活动2b表格梳理对话的内容要点,即Emma、Binbin和Meimei最喜欢的学科及原因。5.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三个原因涉及到的不同方面,即课程内容、任课老师、自身能力,并归纳描述这些方面的原因时所用的句型,即“It’sadj.todo...”“Myteacherisadj.”和“I’mgoodwith...”。57
6.学生边听第二遍对话边小声跟读,注意对话中的双元音音节与连读现象。7.学生在老师的领读下重复辅音加元音的连读词组组合,练习连读现象。8.读完后谈谈自己对Emma向Binbin求助关于数学学习的看法,体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及时向他人求助的学习策略。9.学生结对活动2a中的对话,老师请几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对话。利用表格帮助学生将语言现象结构化,梳理关键信息和核心句型,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操练语言,为后续创造性的语言输出做好准备。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向他人求助”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10.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首先将自己的情况填写到活动2e的表格中,再采访两名同学,获取对方最喜欢的学科、喜欢的原因、其他喜欢的学科和需要帮助的学科的相关信息,填写到表格中。11.学生依据活动2e表格填写的内容做口头汇报,其他学生根据评价量表点评汇报人的展示情况。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激活学生已知,将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相链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作业】学生利用活动2e表格中的信息写一段介绍自己的文字,内容需要包括最喜欢的学科、喜欢的原因、其他喜欢的学科和需要帮助的学科。将口头信息转化为文字,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为后续的读写学习作铺垫。【教学后记】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例句总结连接词and、but、because的用法。2.能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连接词and、but、because的用法,并积累喜欢某学科原因的其他表达方式。3.能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并寻找与自己喜好相同的人。【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语法项目是连词and、but、because的使用。活动3a以列举的形式呈现了包含本单元连词and、but、because的典型句式,让学生观察三个连词在句中的用法,然后通过填空来归纳三个连词的使用规律。活动3b是句子层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组合句子,来关注三个连词不同的表意功能和在组合句子方面的特点。如:and表示添加,but表示对比,because表示原因。连词and和but可以连接并列的句子成分或两个句子,连接句子时要在它们前面加逗号;because连接两个句子,它前面不加标点符号。活动3c是语篇层面的练习,语篇设置了与单元主题相同的语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下综合运用三个连词完成填空练习,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活动3d是一个开放式的口头输出活动,让学生就课程安排和同学的喜好做口头调查。教材以问题链的形式提示调查要点,也是对听说板块内容要点的集中呈现。学生可以依此要点提示,灵活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语法项目,完成调查问答。【教学过程】1.老师请几位同学读上一个课时自己写的家庭作业。57
2.老师将其中一位学生的作业投屏展示,全体学生齐读这段话:LinHai’sfavouritesubjectisbiologybecausehethinksit’sinterestingtolearnaboutnatureandhisbiologyteacherMsYangisreallynice.HealsolikesPEandIT.Buthedoesn’tlikemathbecauseit’shard.3.老师将这段话中的because、and、but去掉,学生再次阅读新的段落,思考哪段话更好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because、and、but的表意功能。LinHai’sfavouritesubjectisbiology.Hethinksit’sinterestingtolearnaboutnature.HisbiologyteacherMsYangisreallynice.HealsolikesPE.HelikesIT,too.Hedoesn’tlikemath.Hethinksit’shard.表意功能:(1)Weuse“because”togiveareason.(2)Weuse“and”togiveanotheridea.(3)Weuse“but”tosayhowtwoideasaredifferent.通过呈现上节课的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知识。通过比较有无because、and、but的两段话的差异,让学生体会这三个并列连词的表意功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4.老师创设语境,学生观察并朗读活动3a表格中的句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连词because、and、but的语法结构及使用规则:(1)连词and和but可以连接并列的句子成分或两个句子,连接句子时要在它们前面加逗号;(2)because连接两个句子,它前面不加标点符号。利用课本的例句给学生提供语境,通过看、说、读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三个连接词的功能和用法,并观察比较其结构。5.学生完成活动3b,在小组中讨论、核对答案,读出配对后的完整句子。6.学生在完整的语篇中巩固三个连接词的使用:(1)学生快速浏览活动3c中的语篇,理解语篇主要内容;(2)学生根据上下文,用and、but、because填补语篇空缺,使其逻辑正确、语义完整;(3)学生根据语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梳理主要信息点;(4)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使用and、but、because复述语篇内容。7.学生根据活动3d中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调查,将问题的答案记录下来并做口头汇报。在句子和语篇层面的练习中,在与单元主题相同的语境下,通过读、写、说的语言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三个连词完成句子配对、语篇填空、调查采访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and、but、because的意义和形式。【作业】依据活动3d中的问题,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课程安排和课程喜好的短文。可以参考以下模板。Myfavouriteschooldayis______.Ihave_______,_______and_______onthatday.Ilike_______becauseit’s_______andtheteacheris_______.Ialsolike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_likesthesamesubjectsasmebecause_________.将口头信息转化为文字,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为后续的读写学习作铺垫。【教学后记】57
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网络留言板的文体形式,运用表格梳理语篇的主要信息。2.能够初步运用寻读、查读的阅读策略获取语篇的细节信息。3.能够进一步积累与描述喜欢某学科相关的表达,从多方面描述对学科的喜好及原因,并体会学习不同学科的意义及重要性。【教学内容】该部分的阅读语篇是来自带有主题讨论性质的网络留言板(messageboard)上的两篇帖子。这两篇文本的主题一致,讨论的主题都是“最喜爱的学科”。而且,这两篇帖子的语篇结构也大致相同,发帖人首先介绍自己来自哪里,学校这学年(期)的课程有哪些,然后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学科及原因。MikeDavis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学科是音乐,这也暗合了他的网络昵称musicfan(music+fan),并从课堂活动、老师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等方面给出了原因。WuBinbin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学科是数学,因此自己的网络昵称是mathswhiz(maths+whiz),然后从自己的能力、课堂活动、数学的作用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等方面给出了原因。因为发帖人来自不同的国家,语篇还蕴含多元文化信息,比如课程表所使用的时间、课程设置等,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启发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1.学生依据当天的课程表填写活动1a的表格,完成后在组内交流学科表述是否准确。通过填写课程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阅读奠定词汇基础。2.学生快速浏览语篇的以下信息:发帖人的姓名、头像和网名、发帖日期和时间、帖子下方的表情符号和对话框、第一篇帖子的最后一句话,识别文章的体裁,猜测语篇的主要内容和发帖人各自最喜欢的学科。通过快速阅读对语篇体裁、主要内容等信息进行推测,培养学生观察、推断的能力。3.学生快速浏览语篇正文内容,用线画出两名学生各自所学的学科并回答老师问题:(1)WhatsubjectsdoMikeandBinbinbothhave?(2)Whendotheystudythesesubjects?(3)Whatdifferentsubjectsdotheystudy?(4)WhydoesMikestudyFrenchbesidesEnglish?4.学生仔细阅读第一篇帖子,找出MikeDavis最喜欢的学科及理由,将信息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理由所涉及的不同方面。5.学生仔细阅读第二篇帖子,找出WuBinbin最喜欢的学科及理由,将信息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理由所涉及的不同方面。6.学生再次阅读两篇帖子,回答老师的补充问题。(1)HowdoesMikefeelaboutmusic?(2)HowdoesBinbinfeelaboutworkingoutmathsproblems?(3)Doyoulikemusicormaths?Why?Discussitinyourgroup.7.学生在组内讨论活动六的第三个问题,结束后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及理由。通过寻读、表格填写,梳理语篇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通过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启发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历史和教育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语篇内容、关键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观点,实现语言运用的迁移。8.学生听课文录音,边读边模仿发帖人的语气及语音语调。9.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和所学的内容,任选一篇帖子,尝试清晰、完整地复述帖子内容并向全班同学展示。通过听读、复述文章,内化所学语言,为写作做好铺垫。【作业】依据课文结构,将自己喜欢音乐或数学的理由写下来。将口头表达转化为笔头表达,为写作实践做好铺垫。57
【教学后记】Lesson5SectionB2a-2b【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列出写作要点。2.能够借助写作模板及写作要点,完成一篇介绍自己喜爱的学科的书面表达。3.能够运用写作量表,在老师的示范下,对同学和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学内容】本部分是单元写作,写作活动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活动2a将写作内容要点用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尤其是关于最喜爱某门学科的原因,根据阅读语篇列举了若干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内容要点。活动2b按照阅读语篇的内容要点和语篇结构提供了完整的写作支架:先介绍自己来自哪里,然后学校这学年(期)的课程有哪些,最后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学科及原因。学生根据自己的信息完成半开放性的句子填空,形成自己的网络留言板回帖。【教学过程】1.老师创设写作情景:假设学生在网上看到了Mike的帖子并想要回复,该如何回复。学生了解此写作任务,对写作形成期待。通过情景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要求,用任务驱动学习。12.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复述WuBinbin的帖子,复习课文内容。3.学生根据WuBinbin的帖子内容及思维导图,总结WuBinbin用来描述来自哪里、学什么科目、最喜欢什么科目及为什么喜欢的句型。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学科及理由,并将句子填写到表格中。5.学生观察WuBinbin的帖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语篇中使用到的连接词。通过复述课文、梳理句型、连接词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关键表达。通过描述喜欢其他学科及理由的活动,迁移地使用语言,从内容层面为写作做好铺垫。6.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思维导图,在组内交流信息。7.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写作评价表及活动2b的写作模板,运用所学给Mike的网络留言写一篇回复。通过半控制性的写作训练,从写作内容、框架两方面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搭建好支架。组内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交换信息,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表达。8.老师选择一篇学生的写作并示范评价。9.学生在组内依据老师的示范和评价表互评彼此的文章,并推出一名代表展示评价结果。10.老师邀请2~3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评价结果。通过老师示范评价、学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写作标准,提高写作能力。【作业】学生依据课上的评价完善自己的文章并将修改好的内容发布到老师提供的网络留言板上。通过修改作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强化目标语言,改善学习策略。【教学后记】57
Lesson6*Project【教学目标】1.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同学沟通,合作制作一份周课表。2.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展示周课表并解释这样安排的理由。3.能够分析他组周课表的可行性,并反思改进自己小组的周课表。4.能够录制视频介绍改进后的周课表。【教学内容】本单元的项目活动是设计一周的课程表,并向全班介绍并陈述课程安排的理由。活动3a首先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谈论目前课程表中各学科的特点,旨在巩固他们的话题词汇和关键表达。活动3b提供了一张空白的课程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周的课程。学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劳逸结合、能力发展等因素。虽然活动只是让学生填写学科的名称,但背后是发展他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活动3c是口头表达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条理清晰地介绍本组设计的课表,并陈述合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这个过程也是在回应本单元的大问题“Whydowelearndifferentsubjects?”【教学过程】1.学生按照目前学校的课程安排填写课程表,并谈论自己对各学科的喜爱之处。2.学生谈论目前的课程表,并谈论可以改进的地方。老师创设情境,学生明确要向校长发送介绍自己设计的课程表的视频的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了解项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兴趣。3.学生思考并得出完成任务所需的具体步骤,即:Step1:DesignaclasstimetableStep2:IntroducethetimetableStep3:Filmavideo4.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组成六人小组,选出组长、讨论记要员、课表填写员、课表介绍员、视频拍摄员、视频字幕编辑员,各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完成任务需要做的具体事情。通过分组并明确各组员的具体任务,为项目实施做好铺垫。5.设计课程表。(1)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下列问题,讨论记要员记录讨论重点。·Whatsubjectsdoyouliketohave?Why?·Howmanytimesdoyouwanttohavetheminaweek?Why?·Whattimedoyouwanttohavethem?Why?(2)各组根据讨论的结果设计出一份课程表,课表填写员完成填写。6.介绍课程表(1)学生通过课文,梳理出介绍课程表的要点,即个人信息、学科及理由。(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介绍个人信息、学科及理由会用到的句型结构。(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在介绍某物时应遵循的基本结构,即问候、正文及结语。7.学生讨论拍摄视频时要注意的地方,讨论结束后老师给出参考建议。8.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据评价量表练习介绍课程表。通过问题链、小组讨论、类比课文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介绍课程表所需的内容要点、结构特点及表现能力,为项目输出做好铺垫。9.各组派课表介绍员介绍本组的课程表,其他小组成员依据评价量表提供的标准给出修改建议。57
10.各小组依据修改建议完善课程表及介绍。通过学生互评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及修改,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作业】各小组对完善后的课程表进行介绍,并录成视频、加上中英文字幕,发送给校长。录制视频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语言知识、口头表达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解决真实问题的体现。【教学后记】Unit5FunClubsLesson1SectionA1a-1d,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用英语谈论校园内不同社团的名称。2.能够根据录音捕捉关键信息和记录关键信息,如社团名称。3.初步认识can表达能力的不同句式。【教学内容】本单元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机器人社团活动的一个场景。画面中学生正在测试和分析自行设计并编好程序的机器人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中间是学生设计的机器人,旁边是场地任务道具。第一课时活动链的核心是听力环节,听力内容为三个学生参加不同社团招聘的对话。这三个对话采用类似的话轮结构,首先,应聘者打招呼并介绍自己,然后说明加入该社团的愿望。接下来,招聘者通过几个问题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在前两个对话中,招聘者提出了“Canyouplayping-pong?”和“CanyouplayChinesechess?”这样的问题,而在第三个对话中,根据戏剧社团的特点,应聘者需要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对话结束时,招聘者宣布应聘者能否加入社团。在第一个对话和第三个对话末尾,招聘者还说明了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由于时间不合适,第一个对话中TengFei没能加入社团,通过这种方式回应SectionA的大问题:除了考虑兴趣和才能,时间也是选择社团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第二个对话中,想加入棋社的Sam并不会下中国象棋,但是从上下文可推理出,他仍然可以加入该社团,学习下中国象棋,甚至围棋。招聘者了解应聘者的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安排社团活动,有时这并不是录取社团成员的必要因素,这也符合现实情况。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出发,通过谈论不同的社团思考加入社团的意义。【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描述图中人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并猜测他们所在的俱乐部名称。2.学生看活动1a中的六幅图片,描述图片中人物在做什么,学习和能力有关的动词及短语。3.从以上六张图片入手,教师示例:“Icanplayping-pong.”,使用“Whatcanyoudo?Ican…”与学生互动。4.学生看活动1a的六张图片,说出从图中看到的内容,然后将图片和俱乐部名称配对。5.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活动1a中的俱乐部名称,注意其中包含的四个辅音音素/p/、/b/、/t/、/k/。6.学生通过图片快闪,大声说出对应的俱乐部名称。57
7.学生听完整的三段对话,把握主题大意,思考问题“Whatarethestudentstalkingabout?”。8.学生第二遍听三段对话,了解三个人物想要加入的俱乐部,完成活动1b。9.学生第三遍听三段对话,了解三个人物是否具有目标能力,完成活动,并判断他们能否加入目标俱乐部。10.学生第四次听三段对话,模仿、朗读,并补全句子。11.基于所学词汇和句型,学生开展两两对话活动,表达自己想加入的俱乐部和所具备的能力。【作业】请再选一个你想加入的俱乐部,编写一组俱乐部负责人和你的对话。学生在相同情境中复习本节课所学关键表达。【教学后记】Lesson2SectionA2a-2e,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够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准确朗读不完全爆破音。2.能够根据社团招聘新成员的要求,关注选择社团考虑的因素,并自行选择合适的社团。3.能够熟练运用情态动词can来自主表达自己和他人所具备的才能。【教学内容】第二课时的对话是三个同学之间的闲聊,起因是TengFei得知学校要成立音乐社团,于是与朋友们商量一起加入。三个朋友互相交流各自拥有哪项音乐才能,其中Emma由于不会弹奏乐器,显得有些不自信,但她的朋友一致认为Emma歌唱得好,鼓励她加入社团。三人还谈到Emma的双胞胎妹妹Ella的才能,最终决定四人一起加入社团。对话中的playtheguitar、playtheviolin、playthedrums以及sing都是与音乐社团相关的才能,能够回应SectionA的核心问题:选择社团需要考虑自身具备的相关条件。该对话自然融入了本单元can表示能力的核心句型,包括肯定句、否定句和特殊疑问句,涉及的人称也很丰富,包括第一人称单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单数,在新的语境中复现了前面呈现的目标语言。此外,该对话也有生动、地道的口语语言,例如,“Hithere!”“Ihavenoidea.”“I’dloveto,but...”“Whataboutyou?”“Howaboutyou?”“Exactly!”“That’sgreat!”等。该对话还体现了朋友之间的鼓励,以及参加社团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和朋友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教学过程】1.学生头脑风暴学校有哪些俱乐部。2.学生通过师生问答与老师交流想要加入的俱乐部,陈述自己的能力,可参考以下例子。Teacher:Whatclubdoyouwanttojoin?Student:Iwanttojoin…Teacher:Whatcanyoudo?Student:Ican…3.学生观察活动2a配图,描述可以从图片中获取到的信息,并推断他们在谈论哪个俱乐部以及各自的特长。57
4.学生读活动2a对话,根据对话上下文,预测要填的内容。5.学生听第一遍录音,补全活动2a中的对话,边听边理解对话内容,并快速记录空格处的相关单词,最后把记录的单词补全完整。6.学生阅读对话,填写活动2b表格。教师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填写关键词,在录音播放结束之后再补充写出短语。7.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谈论对话中人物所具备的才能,例如:“Petercanplaytheguitar.”,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练习使用带有can的特殊疑问句询问对方的能力。8.学生第二遍听录音,聚焦语音特征,关注对话中一般疑问句的语调和不完全爆破语音。教师请个别学生朗读对话,其他学生进行评价。9.朗读训练。教师第三遍播放录音后,学生三人一组表演活动2a对话,鼓励学生模仿活动2a的对话,与朋友一起讨论想要加入的社团。10.学生完成活动2d中提供的学校社团招生信息表。11.学生根据活动2e提供的对话的基本框架,创编“与朋友一起讨论想要加入的俱乐部”对话。【作业】1.朗读语音部分活动2中的短语和句子。2.调查英语学习小组成员的特长和意向加入的社团,然后写一段话向大家介绍。学生复习本课所学语音知识,在新的语境中复习本节课所学关键表达。【教学后记】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能够梳理情态动词can的基本句式。2.能够理解情态动词can描述能力与特长的表意功能。3.能够准确使用can的各种句式来表达能力和特长。【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语法项目是情态动词can表示能力的用法。前面的单元中关注了be动词和助动词do两类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的使用,本单元是第一次关注情态动词。活动3a是目标语言的发现和归纳阶段,表格中呈现了含有情态动词can的一般疑问句及肯定、否定回答,还通过but连接的并列句呈现了can的肯定句和否定句。从该表格中还可以看到can与不同人称主语搭配的情况。情态动词与助动词do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后面直接加动词原形。因此,活动3a提出了一个引导性问题,提醒学生发现这个规律。此外,否定句在其后直接加not,一般疑问句不借助助动词,直接把情态动词提前。这些都可以通过表格中的例句归纳出来。【教学过程】1.学生借助SectionA2b中的表格回顾Peter、Emma、Ella、TengFei四位同学在音乐领域所具备的能力。2.参与师生互动,回答教师提出的can引导的一般疑问句。57
3.学生朗读活动3a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的共同点。4.观察活动3a的句子,关注加粗的字体,归纳情态动词后的动词形式。5.学生完成动物和相关能力的配对,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6.借助活动3b的句子,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开火车”的游戏进行语言操练,后面发言的同学需要先复述出前面同学的表达。7.阅读活动3c中挖空的语篇,概括文本大意。8.再次阅读语篇,完成选词填空。9.阅读语篇,核对信息,判断正误。10.借助信息表,提炼动词,归纳Linda的各项特长。11.学生依据表格的内容尝试进行语篇复述。12.学生浏览活动3d的要求,明确任务目的,在表格中写出更多自己想要了解的能力。13.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借助活动3d采访表,用目标语言采访组内同学,了解同学具备的才能和特长,例如“Canyouplayamusicalinstrument?Whatmusicalinstrumentcanyouplay?Canyouswim?Canyoucook?Whatelsecanyoudo?…”。14.基于采访信息表,学生代表汇报被采访学生的才能和特长。【作业】学生基于采访,写一篇介绍被采访学生的报告。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情态动词can的用法,用目标语言介绍才能和特长。【教学后记】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并找出关键信息的阅读策略。2.能够梳理三篇学校俱乐部招聘广告的细节信息,概括俱乐部招聘广告包含的基本要素。3.能够将自身情况与俱乐部招聘广告内容相联系,整合运用相关语言表达加入俱乐部的意愿。【教学内容】SectionB侧重谈论加入俱乐部的收获,在前面的基础上,此部分在话题、语言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拓展。此部分的任务链就是读俱乐部招聘海报、写信申请加入俱乐部,其中活动1b的语篇是核心内容。该语篇文体类型特殊,为学校发布的俱乐部招聘广告,其中包含该文体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如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说明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和活动时间、提供活动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海报还有很多个性化设计,包括标题的突出处理、字体、颜色、文字背景、插图的使用等。作为广告,文章语言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并体现了很强的互动特点。【教学过程】1.学生参与小游戏“Pleasestandup.”:听教师说出的特长,如有该特长,则站起来。2.学生阅读活动1a中Alice、LinHui和Jack的自述,边阅读边勾画出表达Alice、LinHui和Jack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的词块,获取三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完成关键信息的提取。3.学生分组讨论Alice、LinHui和Jack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讨论适合他们的俱乐部。4.学生通过浏览活动1b的海报标题“WeWantYou!”及学校三个俱乐部的标题和插图后,判断语篇体裁。5.学生快速浏览三篇广告,为活动1a中的三名同学选择适合的俱乐部。6.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活动1b中的三则广告,根据活动1c的表格,获取文本的细节信息。7.学生分别在三篇广告中找到“Younameit!”,“actoutstories”和“right”57
三个表达,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8.学生浏览活动1d中的问题,三读活动1b中的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然后两人一组讨论,最后全班核对答案。5.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合适的俱乐部。9.借助教师的提问和提供的词汇语义网框架,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善词汇语义网。10.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关注招聘广告的版式特点,如标题的突出处理、字体、颜色、文字背景、插图的使用等等,提炼倡导和吸引对方加入俱乐部的句式,最后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些句子。11.根据词汇语义网框架,练习复述三篇广告。【作业】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和想要加入的俱乐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Whatcanyoudo?Whichadareyouinterestedin?Whydoyouwanttojointheclub?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明白俱乐部给自己成长带来的帮助和收获。【教学后记】Lesson5SectionB2a-2b【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写申请的邮件格式。2.能够梳理邮件主体部分的信息和分析邮件主体部分的结构。3.能够仿照邮件,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撰写一封申请加入一个社团的邮件。【教学内容】活动2a—2b是写作活动链。本单元也是采用读写结合的设计,是真实的语言运用范例。学生读了三篇社团招聘广告,在活动1d的讨论问题引导下,需要思考自己想加入哪个社团,然后根据广告中提供的联系方式,给社团负责人写邮件,申请加入这个社团。因此,阅读文章是写作任务的起因,写作任务是对阅读文章的回应,也是阅读理解的深化和拓展。写作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活动2a给出写申请的邮件框架。学生在第三单元已经接触到电子邮件的文体特征;由于本单元阅读文章作为写作的导引,并不是写作的范文,给出写申请的邮件范文能够降低写作的任务难度。这封申请邮件的主体部分大致包含这几层信息:首先陈述自己想加入该社团的意愿,然后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说明想加入社团的原因,最后确认是否能够加入社团。邮件中空出的是本单元的核心语言结构和邮件中必要的口语表达法。在活动2a的铺垫下,活动2b要求学生仿照这份邮件,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给一个社团负责人发邮件,申请加入该社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选择加入一个合适的社团,这是本单元的非语言目标,也体现了教材设置该单元的深层意义。【教学过程】1.思考:Alice想要加入图书俱乐部,她想了解更多信息,应该怎么做?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邮件的结构。3.学生朗读活动2a方框内的词块,理解其含义,然后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用词块造句。4.阅读活动2a文本,学生根据邮件已有信息简单分析语篇框架结构。5.学生根据活动2a提供的半控制性写作模版,在相应方框内选择适合的词汇,以补全邮件。6.学生核对答案,集体朗读,进一步熟悉邮件格式和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WhatdoesXuConglovedoing?57
WhatcanXuCongdo?WhatcanXuCongnotdo?WhatwouldXuCongtodointheclub?WhatclubisXuConginterestedin?3.运用词块构建句子,从写作内容与语法知识等方面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搭建好脚手架。7.阅读活动2b题干,明确写作任务。8.共同制定写作量表,明确一篇优秀书面表达的写作规范。9.写出初稿。学生根据仿照活动2a中的邮件格式,结合个人真实情况,撰写一封申请加入一个社团的邮件初稿。教师提醒学生使用单元核心句式和目标语言(can表达能力)进行写作。I’minterestedin...Ilove...Ican...,butIcan’t...I’dloveto...CanI...?10.教师先在全班评讲一篇板书在黑板上的学生习作,然后学生依据评价标准,自行修正一些基本的错误,如语法、拼写、标点等。11.同桌间相互交换批改作文,然后完成修改。12.学生完成修改后的申请邮件后,与小组分享和讨论,并推荐出色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并朗读。【作业】从活动1b中再选择一个俱乐部,向负责人申请加入该俱乐部。有了课上的写作经验,学生再次书写,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教学后记】Lesson6*Project,*ReadingPlus【教学目标】1.能够总结招聘广告的基本要素。2.能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招聘海报的制作,能够完成招聘社团新会员的任务。3.了解有关DramaClub的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本单元的项目活动是让学生成立一个自己的社团。该任务让学生体验学校社团从成立到招聘的过程,其中包括三个环节:活动3a让学生确定一个想成立的社团,学生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社团是有意义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3b让学生为自己的社团制作招聘海报,教材提供了一个机器人社团的招聘广告作为参考,并提示学生广告中应包含社团名称、社团成员需具备的能力、活动时间和地点、联系方式等信息。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参考前面主篇阅读的三篇广告写法。需要注意的是,广告中列举的社团成员需具备的能力应该与社团的性质和类型匹配,这是该项目活动顺利完成的关键,否则无法招聘到合适的成员。最后是招聘环节,活动3c提供了招聘对话的框架,以及信息记录表格,供招聘者记录应聘同学的基本情况,并确定是否能加入社团。除了询问应聘者是否具备相应能力,还有必要询问他们能否在活动时间参与。整个项目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补充阅读语篇的配图,猜测图中学生所在的俱乐部名称。57
2.学生快速阅读全文,验证预测,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大意。3.学生细读课文,完成课本活动1。同伴先互相核对答案,再与教师核对答案,要求学生对错误的表达进行更正,并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阐述判断句子正误的理由。4.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WhatcanAlicedointheclub?WhatdoesAlicelearnfromtheclub?HowdoesAlicelikeherdramaclub?Doyouwanttojoinadramaclub?Why?5.明白任务:学校要成立DramaClub,请你制作招募新成员的海报。6.学习案例:以RoboticsClub招募海报为例,仔细阅读广告,熟悉广告内容。7.总结招聘广告的基本要素:社团名称、社团成员需具备的能力、活动时间和地点、联系方式等信息。8.填写表格,明确海报内容。各小组讨论,填写黑板上呈现的招聘广告的基本要素的表格。9.完成招聘海报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包括标题的突出处理、字体、颜色、文字背景、插图的使用、广告语言的润色等等。各小组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有特色的标识(logo)和标语(slogan)等,尽量做到图文并茂。10.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呈现海报,用英语介绍自己创建的社团,然后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投票选出最佳创意设计,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指导。11.招聘环节。学生模拟招聘者,记录应聘同学的基本情况,并确定是否能加入社团。除了询问应聘者是否具备相应能力,还有必要询问他们能否在活动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作业】作为DramaClub的组织者,请你向你的新社员介绍你的社团。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教学后记】Unit6AdayinthelifeLesson1OpeningPage,SectionA1a-1d,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使用直接表达法和间接表达法表示时间,使用whattime和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时间,运用动词短语和时间表达法描述自己早晨的时间安排。2.能获取听力对话中关于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细节信息。3.能意识到上学日早起和充分利用时间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开篇页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清晨一群学生迎着朝阳,面带微笑,边与同学们打招呼,边走进校园的场景。LookandShare部分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自己熟悉的场景,第二、第三问问及学生自身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主题学习。开篇页还呈现了本单元的大问题:“Howcanyoumakegooduseofyourtime?”,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意义,探究本单元的主题意义。57
听力文本包含两个对话,发生在不同场景。第一个对话发生在Peter家里,早晨Peter妈妈叫他起床,Peter因忘记自己要做值日而差点睡过头。在这个对话中,因时间紧迫,双方使用的句式都短小精炼,特别是Peter妈妈的语言,多用祈使句,如“Getup!”“Quickly!”“Takeittoschool.”“Besafe.”等,符合当时的情景,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而Peter之所以会忘记做值日,也是学生可以探究的文化点:在中国习以为常的学校活动,在外国是否存在或是以其他形式开展。接下来的第二个对话发生在校园里,Peter来到学校做值日,遇到了同样早到的同学HanLin,两人互相询问早到的原因。这两个对话包含了一系列的动词短语,如getup、getdressed、brushmyteeth、dosomereading、havebreakfast、takeashower等,生动展现了Peter这天早晨的遭遇。这两个对话都包含了对时间的描述,如aquarterpastsix、onlyseveno’clock、halfpastsix等。学生通过梳理这些时间点,可以整理出Peter平常早晨的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对话中,Peter发现HanLin洗澡沐浴的时间和自己的习惯不同,学生可以对此进行探究,了解不同地方人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原因。教材通过呈现Peter因未事先做好计划导致差点耽误值日,以及HanLin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把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两种情况,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探究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学过程】1.学生看活动1a的主题图,根据图片中学生、书包和建筑特征等信息,推断主题图描述的是学生进入学校大门上学的场景。2.学生根据图片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上学日从早到晚活动短语。关注lunch的发音,学习/tʃ/的发音技巧。3.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朗读日常活动中的生词,朗读两遍,一遍升调,一遍降调。学习/s/、/ʃ/、/θ/的发音技巧。4.学生完成活动1a:在时间表达旁填写对应的时钟字母。核对答案时参照范例“It’s...”来回答教师的提问。5.学生根据活动1a和教师创设的访谈情境归纳英语时间的直接表达法和间接表达法。运用Whattime和When引导的目标句式操练对话。4.通过1a活动初步感知时间的多样化表达,为下一个环节归纳时间表达法做铺垫。用完整句子回答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表达和思维能力。6.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听活动1b对话,勾选Peter早晨进行的活动。核对答案时参照老师给的范例用句子回答,注意动词三单形式。7.学生听活动1c对话,将Peter和HanLin名字与他们很早就到校的原因连线。听前在教师指导下预测答案;核对答案时参照老师给的范例用句子回答。8.学生再听一遍活动1b和1c对话,补全活动1d五个句子横线处的内容。听前在教师指导下推测出横线处需填写时间信息。听完后和同伴交流答案。9.学生跟读活动1b和1c听力录音,分析出第一段对话双方使用句式短小精炼的原因是突出紧张氛围。通过观察归纳出提问时间的两种句型,通过对比Peter和HanLin早晨活动安排得出结论:上学日早起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途径之一。进而认识到上学日早起和充分利用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0.学生两人结对一问一答,参考教师给的日常活动短语和对话范例谈论自己上学日早晨活动的时间安排。11.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我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与反馈。【作业】必做:将课堂上口语活动中与同伴之间就早晨活动时间安排的对话写下来加以修改并完善;反思自己早晨时间的利用是否合理高效。选做:查资料了解更多合理利用早晨时间的方法。必做:巩固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上学日早晨安排是否合理。思考如何高效利用上学日早晨时间。选做:了解多种高效利用早晨时间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教学后记】57
Lesson2SectionA2a-2e,Pronunciation【教学目标】1.能获取梳理SectionA活动2a对话的信息,填写Tom上学日作息安排,能分析Tom早睡原因,能概括活动2a中对话的大意。2.能了解句子重读规则,根据句子重读词传递的信息感知重读意义。3.能用目标语言询问其他同学上学日作息安排并作口头报告,意识到健康作息的重要性,合理规划时间。【教学内容】示范对话部分的内容围绕单元主题“一天的时间安排”展开。教材创设了学生记者在校园中随机采访的情境:记者LuJiaqi采访学生Tom,询问他一天的时间安排。虽然LuJiaqi是一名学生,但她展现了作为小记者最基本的一些职业素养。首先,她主动向被采访者做自我介绍,道明身份,然后才询问被访者的姓名,这符合采访场合的基本礼仪。从采访过程可以看出,她准备了采访提纲,用“Whattimedoyouusuallygetup?”“Whendoyougohome?”“Whatdoyoudoafterthat?”“Whendoyouusuallygotobed?”这一系列围绕主题的问题推动采访的进程。同时,她能适时附和被采访人,例如用“That’searly!”来回应Tom关于自己就寝时间的回答,由此引出Tom关于这样安排的解释,丰富自己的采访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该对话语篇不仅根据语境自然呈现了本单元关于特殊疑问句的关键表达,还体现了在采访中应注意的基本礼仪和交际策略,给学生以示范,帮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迁移使用,完成真实任务。语音板块活动2截取了示范对话语篇的开头四句,标示出其中需要重读的单词,让学生体会英语语流中通过单词的轻重变化突出重点信息的表达方式,并在后面的示范对话部分进行模仿运用。【教学过程】1.学生看活动2a插图,预测男孩和女孩的身份、所在地点、所进行的活动、爱好等。2.学生听活动2a对话,填写空白处缺失内容;听前预测所填信息为具体时间点。3.学生默读对话,通过寻找关键信息和分析推理,回答4个问题。4.学生再次默读活动2a对话,填写活动2c中Tom上学日的作息时间表。5.学生基于Tom的作息时间表和教师给出的语言表达支架,以口头形式介绍Tom上学日作息安排。6.学生听并跟读活动2a前一小段对话,关注句子中的重读词。听完后和同伴讨论句子重读规则。7.学生归纳、学习关于句子重读的一般规则。8.学生运用句子重读规则标记活动2a中对话剩余部分的重读词。9.学生听活动2a录音核对重读词。10.学生跟读活动2a录音,关注句子重读词,关注then和rise的发音,学习/z/和/ð/发音技巧,两人结对就对话进行角色扮演。11.学生参考教师提供的日常活动短语和对话范例,询问同伴上学日全天的时间安排,基于教师提供的句型表达框架,以口头形式介绍同伴上学日时间安排。12.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我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与反馈。【作业】必做:写一篇短文介绍同伴上学日的时间安排。57
选做:上网查资料了解更多与句子重读相关的知识。必做:将口头活动书面化,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选做:拓宽知识面,开拓思维。【教学后记】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能了解并辨析what、whattime、when句型在询问时间和日常活动中的用法,准确使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2.能用目标语询问、了解他人的周末作息安排。3.能合理规划周末生活。【教学内容】活动3a主要是关于whattime和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并复习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在示范对话部分,教材自然呈现了包含这些语法项目的句子,并以“小贴士”的形式在语篇旁注释了whattime和when在使用上的区别。因此,不同于前面的语法板块,这里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用三个疑问词根据对话补全问句。这样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该语法项目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体会三个疑问词在表意上的区别。活动3b将whattime和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与时间表达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句子层面巩固这两个项目的运用。活动3c的短文填空属于语篇层面的综合性练习。语篇的主要内容是Sam介绍自己周末时间的安排。该活动让学生将括号中的动词根据主语变换正确的形式填空,训练他们在语境中运用该语法项目的能力。同时,这些动词短语又为活动3d的口语输出活动提供了大量话题词汇。活动3d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支架,还让他们在表达前能利用表格结构化梳理自己的时间安排,在表达时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条理。从活动3c中的语篇可以看出,Sam的周末生活丰富多彩,既有学习、劳动,又有和家人、朋友的相聚,还有户外活动。教材设计让学生阅读Sam的介绍后再交流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是希望学生能够将Sam的安排与自己的相比较,获得启发,学会合理安排假期,做好时间管理。【教学过程】1.学生基于教师创设的LuJiaqi采访Sam的情境对话,尝试填横线处空缺的词。2.学生从LuJiaqi和Sam的对话中归纳并辨析what、whattime和when的用法。3.学生完成课本63页的活动3a,用what、whattime和when填空。4.学生朗读五组句子,关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5.学生归纳、学习一般现在时实义动词变三单的三种基本形式。6.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PPT上8个动词变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7.学生用括号里给的提示词回答问题。8.学生用括号里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4.引导学生关注动词三单形式。9.学生根据短文分析Sam是如何充分利用时间的。10.学生两人结对,根据给出的范例用what、whattime、when句型谈论Sam周末活动和时间安排。11.学生用目标句型询问同伴周末作息安排,基于教师搭建的语言表达支架,以口头形式介绍同伴周末时间安排。57
12.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我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与反馈。【作业】必做: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周末时间安排。选做:对比自己和同伴的周末作息安排,探索如何合理规划、高效利用周末时间。必做:表达书面化,关注语言准确性;自我管理,自我反思,合理规划周末生活。选做:借鉴时间规划优秀做法,高效利用、合理规划周末时间。【教学后记】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图、预测、泛读、精读等阅读策略预测和概括文章大意,梳理细节信息。2.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日常作息安排、学习和生活方式,增强跨文化意识。3.分析文章主人公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如何合理规划日常活动。【教学内容】该部分的阅读语篇是一名来自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少年TimoHalla介绍自己一个上学日的时间安排。介绍以第一人称进行,以放学时间为界限,分为两段。Timo首先简要介绍了个人信息,然后从起床开始,介绍自己的一天。语篇包含了丰富的表示动作的词汇,与时间表达一起勾勒出Timo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他的安排可以看出,这位少年十分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能按照学校既定的时间安排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既有和家人沟通交流的时间,也有就寝前单独阅读思考的时间;还能提前为第二天上学准备好书包,按时就寝。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描述自己的一天,还可以从他合理高效的时间安排中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规划自己的时间。语篇还蕴含了很多文化信息。Timo来自北欧国家芬兰,TimoHalla是典型的芬兰姓名。从他的介绍中,学生可以了解芬兰在课程安排、班级人数、课后活动等方面的特点。例如,Timo此处介绍的是周二这天的时间安排,这是因为在初中阶段,芬兰学校一周内开始上课的时间并不一样。他所在班级的人数也少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班级人数。Timo的母语为芬兰语,因此Finnishlesson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文中提到的homeeconomics为芬兰的特色课程。由于芬兰地处高纬度,是典型的冰雪国家,冰球也成为芬兰青少年中非常普及的体育项目。而从“Nowit’sDecember.”和“Iusuallygethomearound4:00.It’salreadydarkoutside.”这些描述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地理位置对该国居民的作息造成的影响。语篇蕴含的这些文化信息都值得学生去探究,以此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体味世界多元文化。【教学过程】1.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下根据两张照片信息猜测Peter的笔友来自于哪个国家,并学习生词icehockey。2.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判断文章体裁,找出文本主人公名字、年龄、地点、写作时间信息。3.学生谈论对芬兰国家的已知信息,学习关于芬兰的未知信息。4.学生快速阅读,通过文本中出现的多个时间点概括大意,选择出体现主旨大意的最佳标题。5.学生细读文本,填写Timo日常活动时间表。6.学生细听第一段,回答四个细节问题,在阅读文本中划出答案依据。57
7.学生细听第二段,回答两个细节问题。8.学生阅读文本,和同桌讨论Timo下午四点就回家的原因以及Timo上学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9.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文本。10.学生根据评价表评价自己和同伴复述文本活动的表现。请两组或两个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根据评价表点评。11.学生探讨本节阅读课的主题意义:时间很宝贵,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作业】必做:完成自己上学日任意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写出你和Timo作息安排的区别。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作息时间差异的原因。选做: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国外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学习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必做: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铺垫,提供写作素材和框架;比较中西方作息安排差异,了解背后的原因,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思维深度。选做: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提供更多合理规划时间的思路。【教学后记】Lesson5SectionB2a-2b【教学目标】1.能总结关于作息习惯的单词、短语和句型。2.能撰写关于作息习惯的写作框架、提纲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作息安排。3.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学习他人优秀的作息习惯,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时间。【教学内容】写作活动链共分两步。活动2a是写前活动,该活动与前面的阅读语篇紧密相关,让学生先用表格梳理自己上学日一天的时间安排,为后面的写作活动做好铺垫,再将自己的时间表与Timo的时间表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这个活动表面是让学生分析“HowdifferentisyourschooldayfromTimo’s?”,实际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探究不同背后的原因,也就是本单元大问题想要学生探究的主题意义:“Howcanwemakegooduseoftime?”。这个不同可能是地域原因造成,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时间管理能力和理念产生。活动2b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语篇框架,让学生带着对大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将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语篇信息,运用所学话题词汇和关键表达,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教学过程】1.学生通过教师提问回忆Timo的基本信息。2.学生从Timo所写文章入手学习写一篇自己作息安排的短文,帮助即将来学生所在学校学习的Timo提前适应校园生活。学生分析文章的文体、所用时态、人称、话题。3.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框架:首先介绍基本信息,接着按时间顺序叙述日常活动安排。4.学生从四个角度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时间的多样表达、连接词的使用、日常活动表达、其他好词好句。5.学生完成自己上学日某一天的作息时间表。57
6.学生基于教师搭建的写作支架、前面环节的结构和语言支架、自己的时间作息表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上学日某一天的活动安排,短文需回答PPT中的三个问题,字数60词左右。7.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五个评价标准进行互评打分:书写整洁度、内容完整度、语言准确度、句子衔接度、语言丰富度。两三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标准打分。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要反复加工打磨。【作业】必做:对课堂上自己写的短文进行加工润色;写下其他同学充分利用时间的优秀做法。选做: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写作技巧。必做:对作文修改和润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习借鉴其他同学在时间规划方面好的做法,未来更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生活。选做:将更多的写作技巧应用于写作,提升写作水平。【教学后记】Lesson6*ReadingPlus【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图、预测、泛读、精读等阅读策略预测和概括文章大意,梳理细节信息。2.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日程安排和挑战,开阔视野。3.学习不同职业个体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平衡事业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为自己将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提供帮助。【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板块由两个小语篇构成,第一个语篇从中国孩子Wenwen的视角展开,Wenwen描述了作为护士的妈妈工作一天的时间安排。第二则语篇从英国孩子Colin的视角展开,Colin描述了作为环卫工人的爸爸工作一天的时间安排。阅读任务1要求学生结构化梳理Wenwen妈妈和Colin爸爸的作息安排。任务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父母的职业作息、思考还有哪些职业有着特殊的作息安排。介绍环卫工人和护士两种不同职业者的特殊时间安排、关注父母和其它职业群体作息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职业的挑战,反思自己的潜力和兴趣,以便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这也是一种初步的职业启蒙教育。【教学过程】1.学生读一篇小短文、猜测文中Crystal的职业。2.学生看第一张照片,猜测照片中人物的职业、每天的工作内容、每天几点睡觉。3.学生看第二张照片,猜测照片中人物的职业、每天的工作内容、每天几点起床。4.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80页的两个语篇,找出照片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在哪个国家、从事什么职业。继而判断语篇文体、选择主旨大意。5.细读文本,完成课本80页的阅读任务1:写出Wenwen妈妈和Colin爸爸作息安排时间轴上每个时间点对应的日常活动。6.阅读第一个语篇,回答三个问题。7.阅读第二个语篇,回答三个问题。4.提升学生快速阅读获取叙述文基本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体、从整体把握,提升学生归纳语篇主旨大意的能力。8.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本80页阅读任务2的两个问题。57
9.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我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与反馈。【作业】必做:完成课本66页Project的活动3a和3b:选择你想要了解的一个职业,根据活动3b的问题清单采访一位从事这项职业的个体并记录他/她的工作日程安排。选做:写一篇短文介绍你的受访者日程安排。必做:进行初步职业启蒙教育。通过采访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不同职业的日程安排、作息习惯,反思自己的潜力和兴趣,以便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选做: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学习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教学后记】Unit7HappyBirthday!Lesson1Openingpage,SectionA1a-1d【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听对话,学习与生日相关的日期表达,进行相关的交流对话,如:Whenisyourbirthday?It’sin…/It’son…Howoldareyou?I’m15.2.正确使用月份名称和序数词询问和表达生日或聚会日期,讨论庆祝的方式和准备什么礼物等,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3.关注身边的家人、朋友、老师等人的生日,表达关心与祝福。【教学内容】本课时开篇页的主题图展示了一个生日场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一起在布置着生日彩旗和气球的房间里为女孩庆祝生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Lookandshare部分的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分析图片场景和主要人物,第三问问及学生自身,让学生根据实际,围绕图片主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本课时学生通过看图和对话,复习Unit1YouandMe有关年龄的表达。并在基数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序数词和月份表示日期,进行与生日主题相关的交际表达。听力文本包含三组对话,分别为三个不同场景,但都围绕“生日”这一主题展开。第一个对话中,FuXing向Helen表达生日祝福,Helen也借机询问FuXing的生日和年龄,并邀请她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第二个对话中,TengFei不知给父亲送什么生日礼物,于是向Ella征求意见。第三个对话中,Peter向Meimei询问MsGao的生日,想在她生日这天为她表演节目。这三个对话都包含了本单元的关键表达:when和whattime引导的询问日期和时间的特殊疑问句,以及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表达,同时复习了howold引导的询问年龄和why引导的询问原因的特殊疑问句。这三个对话分别从生日日期和聚会时间、生日礼物、庆祝方式等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听并讨论这些与生日相关的话题。【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布置生日彩旗、生日帽、生日蛋糕等突出信息判断人物活动,推测是谁的生日,并联想到自己,简单谈论自己如何过生日。57
2.学生根据月份词汇表和对应的音标,学习新词汇。3.学生在单词闪现游戏中,大声说出看到的单词,进一步熟悉月份词汇,并提高词汇学习兴趣。4.学生看表格中的基数词,说出相应月份的次序,学习序数词,并通过观察,总结从基数词到序数词的变化规律。5.学生根据所给句型示范,自行操练自己的生日月份和对应序数词的表达:in+月份、the+序数词。6.学生听活动1a录音并模仿读音,进行跟读。7.学生两两操练,开展对话活动,正确使用句式“When…?It’son+具体日期.”,互相询问生日并回答。4.依托表格,复习激活学生已知,帮助学生回顾和复习七年级起始单元所学基数词,理解序数词的变形规律和功能。8.学生听第一遍活动1b录音,将听到的人物与对应的生日进行匹配连线,并通过完整的句型进行口头核对操练。9.学生听第二遍对话录音,获取细节信息,并回答活动1c的三个问题。10.学生听第三遍对话录音,并补全句子信息。11.学生听第四遍对话录音,模仿、朗读,并根据对话思考如何询问年龄和生日,基于对对话的理解对人物进行适当评价。12.基于所学词汇和句型,借助活动1d所提供的语言支架,学生开展小组对话活动,问答并知晓组内成员的年龄、生日,完成对应的记录表。13.学生根据小组活动完成的生日记录表,借助所给的语言支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14.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各组汇报展示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调查询问家人的年龄和生日,并完成对应的表格信息,在班级内做个人口头汇报交流。通过调查了解家人的年龄和生日信息,激活学生已知,将主题词汇和目标句式迁移到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并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人的生日。同时通过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评价反馈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况。【教学后记】Lesson2SectionAPronunciation,2a-2e【教学目标】1.正确使用数字来表示物品的数量和价格,用英语进行日常购物的会话,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如:—Howmuchis…?—It’s…Howmany…doyouwant?CanIhelpyou?What’sthetotal?2.掌握英语升、降调的规则,在说话或朗读时正确使用语调来表达情感和态度。3.能够理解、使用并正确书写有关生日派对和购物的常用词汇,如sale、kilo、yogurt、total、price、balloon、chocolate、pizza、list。4.能积极参与、策划、准备庆祝生日的活动,表达关心、传递爱心。【教学内容】57
本课时用图片展示了两个学生到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图片内容,推测可能使用的交际用语,引发对真实购物场景的交际兴趣。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庆祝生日的方式和活动,以及如何为生日派对做相应的准备。学生将通过Peter和TengFei与店员的交际对话,学习和了解购物的英文表达,学会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恰当的交流。语音板块活动2是结合本单元话题与朗读技巧专门编写的一个幽默对话,用箭头表示语流中成升调或降调的单词,让学生体会英语语调的一般规则以及语调变化带来的不同情感态度的表达。示范对话部分展示了同学们为给双胞胎Ella和Emma姐妹准备生日惊喜派对,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对话主要在两位主线人物TengFei、Peter与售货员之间展开。对话呈现了购物时常用的一些表达。例如,售货员招呼顾客的用语和客人的应答“CanIhelpyou?Yes,please.”,向顾客推销的表达“Wehaveasaletoday…Itcomeswithsomecandles.”;售货员询问物品数量的问句“Howmany/much…doyouwant?”,顾客询问价格的问句“Howmuch…?”;顾客付款时的表达“Hereyouare.”,以及购物结束时售货员与顾客相互的招呼用语“Thankyou.Haveaniceday.Thanks.Youtoo.”。TengFei和Peter采购了生日聚会需要的几样食物:生日蛋糕、水果、酸奶等。其中水果的价格是以重量计算,是sixyuanakilo,而作为不可数名词的yogurt,是以瓶为单位计算,价格是fiveyuanabottle,这些都是日常购物中常使用的计价方法和表达。对话还呈现了一些简单的价格计算,如最后付款的金额需要将几样物品先分别与价格相乘再相加。该则对话虽短,但体现了完整而丰富的购物场景和交际语言,为学生日常使用英语进行购物提供了示范。【教学过程】1.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并列出与生日话题相关的内容。2.学生看主题图片,聚焦“生日派对”,根据图片已知信息,说出图中出现的主要派对物品的英文名称,学习相关词汇;并思考其他常见的生日派对的物品。3.学生看教学图片,说出对应的派对物品的英文名称,学习相关词汇并跟读。4.学生看活动2a的主题图,思考并回答对话发生的场景、人物身份、交际活动,并猜测交际目的。5.学生第一次听对话,把握大意,并听辨生日派对物品,完成对应表格。6.学生第二次听对话,完成表格剩余部分,并迅速计算出总价格。7.学生第三次听对话,分辨和识别交际双方使用的不同的交际用语,并由此判断各自的身份。8.学生第四次听对话,并补全对话,通过关键句,感知交际对话中适当做出回应的必要性。9.学生细读对话,回答相应问题。10.学生再次细读对话,关注双方交际用语,并总结买、卖物品对应的表达。11.学生听对话,并模仿、朗读,感知和注意不同句式中的升调、降调。1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仿照活动2a对话,为即将过生日的同学策划一个生日派对,进行派对前的购物准备,小组合作完成购物清单。13.编写对话场景,并分角色进行扮演和展示。14.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小组角色扮演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必做:小组根据评价量表和他人评价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口头表达。选做:学生为自己的生日派对设计一张购物清单,并与其他同学交换。通过分层作业,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日派对购物清单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并通过交换清单增进了解,也为后面的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学后记】57
Lesson3GrammarFocus【教学目标】1.正确使用Wh-和Howold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生日或年龄。2.熟练运用Howmuch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价格,进行购物情境交际活动。3.了解中外有关生日的文化知识,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庆祝生日的传统或富有特色的方式,以及不同方式所蕴含的意义,培养生活感知力,提高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回顾和复习前面两课时所学关于询问年龄、生日、购物场景的表达,以及由特殊疑问词Wh-引导的询问具体信息的特殊疑问句。学生将通过观察、探讨、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并操练目标语言和句式。本课时语法板块的主要内容是复习本册教材所学的特殊疑问句。活动3a以问答形式呈现了本单元学习的几个特殊疑问句和它们的回答,让学生观察这些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答句的句式。活动3b是单句层面的练习,让学生先用特殊疑问词完成问句,再根据问句匹配答语,目的是让他们掌握不同特殊疑问词所表示的不同含义。活动3c的短文阅读理解属于语篇层面的综合性练习。短文内容是介绍两位名人的生日和现在这两个日期代表的特殊意义。活动让学生画出莎士比亚和南丁格尔的生日,复习日期的表达法。同时,短文将单元话题从普通人的生日拓展到世界名人的生日,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活动3d是口语输出活动,延续活动3c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在不同的具有纪念性的日子里人们所从事的庆祝活动,从而巩固本单元所学关键表达并探究单元主题意义。【教学过程】1.在设置的情境下,学生运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相应的回答。2.呈现前面教材语篇中的关键句型,学生圈出特殊疑问词,并思考其中规律。3.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和探讨目标句型的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询问个人信息、购物交际场合用语。4.学生完成活动3b练习,填入适当的特殊疑问词,并根据问句匹配正确的回答语。5.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活动3b给出的目标句式,自主探究这些目标句式表达的指向性,得出正确结论。6.学生思考中国人过生日在方式和内容上的特别之处,关注其内涵,并用英语进行表达。6.通过引导,补充有关中国人庆祝生日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7.学生初读活动3c中的短文,了解世界上的特殊生日,并回答两个问题:文章大意、篇章开头两句话的写作目的。8.学生第二次细读文本,完成对应表格。9.学生第三次细读文本,思考并回答问题。10.学生探讨一些特殊日子,对日期和活动进行描述,并完成关于特殊日子的表格。11.根据表格,学生进行两两结对练习,利用目标句型进行问答。12.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结对展示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作业】学生从“世界特殊节日”表格中,任选其中两个,依据所给语言支架,进行口语操练。通过提供一些特殊节日,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并用所学已知目标语言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兼具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学后记】57
Lesson4SectionB1a-1d【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在语篇中学习和理解新词汇和表达:celebrate、mark、meaningful、enjoy、later、height、village、nexttime、blowout、makeawish。2.通过读图、预测、泛读、精读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大意。3.能够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庆祝生日的传统或富有特色的方式,以及不同方式所蕴含的意义,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4.能够感知和归纳在线论坛发帖的语言特点,能通过网络发帖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关注个人信息安全。【教学内容】该部分的阅读语篇是生日主题论坛上的两篇帖子,因此两篇帖子都围绕“生日”这一主题展开。在前面的单元中,教材也呈现了一些网络发帖形式的语篇,而这里的阅读语篇的界面与前面单元呈现的新媒体语篇的界面稍有不同,但都含有相同的关键要素,如语篇、折叠界面、发帖人的姓名、发帖时间和日期等。在内容方面,两篇帖子都包含了介绍自己的生日日期、介绍庆祝生日的方式(包括传统的和个性化的方式)、提出想要了解更多庆祝生日方式的想法等要点。两位发帖人过生日的方式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特色。第一个发帖人,YuXiaoming过生日吃长寿面和鸡蛋,是中国人庆祝生日的一种传统方式。跟帖人,JudyClark过生日时吃蛋糕、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是英国等西方国家过生日的传统方式。再看两人个性化的庆祝方式,尽管形式有所不同,我们却能发现不同方式背后人们相同的情感追求。不论是Xiaoming每年生日在村里的大树下照家庭合影,还是每年生日Judy举行生日聚会,母亲为她做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和父亲在门框上记录她的身高变化,都体现出两个家庭在孩子生日这天欢聚,并纪念孩子过去这一年成长的家庭传统。而Xiaoming创新的纪念方式——在生日这天种树,也体现出他希望与小树一同成长并为世界带来绿色的美好愿望。从这两位少年的介绍中我们发现,世界上庆祝生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表达祝福和爱,纪念成长,这正是我们庆祝生日的意义所在。同时,语篇传递出更深层次的理念: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这些情感共性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互相理解和联系架设了桥梁。【教学过程】1.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简单并快速说出与“生日活动”话题相关的词汇。2.学生了解和学习与生日有关活动的词汇和英语表达。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生日活动前打钩,并以句型方式进行简单的口语输出介绍。4.学生通过Unit1阅读语篇的回顾,观察和联想文本中包含的标志图案、表头等,判断文本的类型,并说出推测依据。5.学生进一步观察,根据文本以外的信息,识别两个发帖人的身份信息并说出理由。4.通过读前复现Unit1出现过的论坛发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网络发帖的文本特点和特定标志,以旧知推导新知,培养学生观察、联想、推测和分析的能力。6.学生第一遍快速阅读文本,选择正确的文章大意。7.学生第二遍细读文本,完成表格中有关两位发帖人的生日日期和活动信息。8.学生细读第一篇帖子,回答有关Xiaoming生日信息的相关问题。9.学生思考文本中两次提到“tree”的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10.学生细读第二篇帖子,回答Judy的发帖目的、其生日信息等相关问题。11.学生根据所给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中外过生日的方式存在差异及背后的原因,中外生日庆祝活动各自的含义,并通过对比得出合理的结论。1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为Judy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日提出建议,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13.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各组汇报展示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57
【作业】在所有交流分享小组的方案中,投票选出最有新意、最棒的方案,并给出相应的理由。通过课上各小组的交流信息,进行投票和评价,将课上活动进行充分延续,并引导学生多注意倾听、进行合理的评价并给出恰当的理由,学以致用,教—学—评充分融合。【教学后记】Lesson5SectionB2a-2b【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Wh-问题引导,总结有关生日话题的内容和相关表达。2.能够绘制生日话题思维导图,并分析阅读语篇结构,仿照阅读模板,进行论坛回帖。3.能够合理评价不同的生日庆祝活动,并探讨“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日”。4.能够在社交媒体上介绍自己过生日的方式,能设计更多有意义的庆祝生日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教学内容】活动2a-2b是基于活动1a-1d阅读活动链的写作活动链,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活动2a将写作内容要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梳理内容要点。活动2b提供的写作支架,是与阅读语篇相同体裁的框架,同时提供了半开放式的语言支架。因为是论坛回帖,学生首先回应上一个发帖人,再介绍与自己生日有关的信息。学生可以将活动2a中的信息先进行整合,再完成活动2b中半开放性的句子填空,最后形成一篇完整的回帖。【教学过程】1.学生通过活动1b两个发帖人的头像,快速回顾他们的发帖主题,并思考他们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日和生日活动。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第一篇帖子中Xiaoming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日活动,并用关键词加以概括。3.学生以第一个帖子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分析第二篇帖子中Judy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日活动,并总结和感受网络发帖实时更新和互动的特点。4.学生通过对两个帖子的分析,以wh-关键词为线索,总结生日话题涉及的几个方面,建立框架。5.学生以框架为依托,归纳和总结每个板块的语言特点。6.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过“与众不同的生日”的想法和主意,并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和了解更多特别的生日活动内容。7.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如何庆祝生日”的思维导图。8.学生根据完成的思维导图,按照提供的模板,进行口语输出活动。9.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前两篇网络发帖的前提下,完成第三篇跟帖的写作。10.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提供的优秀作文范本从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11.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在全班进行交流,并根据量化评价表进行客观的评价。【作业】必做:根据评价量表和他人评价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回帖。选做:利用信息化手段,了解其他国家过生日的特殊方式并简单表达你的感受,完成相应表格。通过分层作业,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需要。让学生通过评价量表和互评结果优化写作,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信息化媒体等,进一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的过生日的方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57
【教学后记】Lesson6*ReadingPlus【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泛读、精读等阅读策略,理解生日贺卡内容,概括其大意,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分析卡片内容和结构。2.能够感知和归纳生日贺卡的语言和结构,运用所学目标语言,根据对象的不同,设计一张得体、精美的生日贺卡。3.能够学会通过多种方式,如送贺卡表达对身边人的生日祝福与关心,并理解送生日贺卡的内涵和意义。4.能够通过互评、自评手段,对同伴及自我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与反馈。【教学内容】该部分包含三个阅读语篇,都是围绕“生日贺卡”这一主题展开。分别呈现了三组不同关系的生日贺卡:父亲写给儿子、女儿写给妈妈、写给好朋友。三张生日贺卡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所用的语言也稍有不同,但三张贺卡从结构到内容上,都有着相似之处,都含有相同的关键要素,如开头的写作对象、落款、生日祝福语、对寿星的描述与赞美等。贺卡内容不尽相同,而背后传递的信息和价值更值得我们思考。生日贺卡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承载了我们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和美好愿望,都是我们对收卡之人的独特个性和经历的认可与珍视,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爱、被关心的幸福感。同时,也启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所度过的每一天都应该被珍惜,因为每一天都是珍贵的礼物。【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图片猜测和回答相关问题。2.学生思考、探讨生日贺卡的写作对象和生日贺卡的内容。3.学生快速浏览第一张贺卡,获取信息:写卡人和收卡人分别是谁?4.学生第一遍细读文本,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上下文学习和了解新词汇和表达。5.学生第二遍细读文本,并回答相关问题:贺卡中的生日内涵、部分表达的具体含义和写作目的。6.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推测贺卡中“父”与“子”两人各自的形象,并简单概括。7.学生第三次细读文本,与同伴探讨生日贺卡中包含哪些内容要素。8.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第二张贺卡,回答相关问题:写卡人与收卡人的身份关系、寿星的性格特点、特定表达的内涵。9.学生再次细读第二张贺卡,总结归纳其写作结构。10.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第三张贺卡,回答相关问题。11.学生再次细读第三张贺卡,总结归纳其写作结构。12.学生总结归纳生日贺卡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写作结构。13.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写生日贺卡?12.通过对三张生日贺卡的系统学习和分析,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生日贺卡的内容和结构,直观清晰,也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学习示范。14.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给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写一张生日贺卡,并在班上进行分享展示。15.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同伴的生日贺卡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反馈。16.基于评价量表,学生对自己关于本单元的学习从语言功能、主题内容等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57
【作业】根据评价量表和反馈,修改自己的生日贺卡,并打磨完成一张设计精美的贺卡,在朋友或家人生日之际送出生日贺卡,以表祝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目标语言,根据对象的不同,设计一张得体、精美的生日贺卡,并学会通过送贺卡等方式表达对身边人的生日祝福与关心,并理解送生日贺卡的内涵和意义。【教学后记】5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